《疫情影响暂未明显展现 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呈新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北京、上海、深圳作为银行业发达的一线城市,虽然整体上不良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二季末却比年初有小幅上升。二季度北京银行业不良率为0.62%,比年初上升0.07个百分点,总体上仍保持着最为优质的贷款质量。但从不良贷款规模上看,二季度末北京市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为673.55亿元,相比年初增加了109.55亿元,不良资产规模增量明显。 二季度上海银行业不良率为0.96%,比年初上升0.03个百分点,对比近三年数据,上海市银行业信贷资产质量有逐年下降的趋势。2017年、2018年及2019年,上海市不良贷款率分别为0.57%、0.78%和0.93%。
金融观察
国常会再提“不搞大水漫灌” 未来货币政策或较前两月略宽松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深入做好新增财政资金直接惠企利民工作,巩固经济恢复性增长基础;要求进一步落实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措施,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决定推进师范毕业生教师资格认定改革,促进师范毕业生从教就业。 会议指出,要进一步强化宏观政策针对性有效性,放水养鱼,保住和培育市场主体。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但不搞大水漫灌,而是有效发挥结构性直达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滴灌作用,确保新增融资重点流向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深化市场报价利率改革,引导贷款利率继续下行。 建立对账机制确保财政资金“一竿子插到底” 会议指出,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中央新增财政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是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重要内容。截至8月上旬,今年新增2万亿元财政资金中,3000亿元已绝大部分用于减税降费;实行直达管理的1.7万亿元资金,除按规定比例预留的抗疫特别国债资金外,97.8%已分配下达市县。 随着6月9日国常会提出的特殊转移支付机制已发挥功效,基本保障中央新增财政资金直达市县后,本次国常会进一步提出了确保新增财政资金落地见效的具体要求: 一要指导市县将已下达的资金加快用到市场主体和民生上,对分配迟缓、资金闲置的,要采取必要措施督促整改。 二要动态跟踪资金分配、拨付、使用情况,建立直达资金专项国库对账机制,做到账目清晰、流向明确、账实相符。 三要严肃财经纪律,对虚报冒领、截留挪用的,发现一起处理一起。会议要求,要进一步强化宏观政策针对性有效性,放水养鱼,保住和培育市场主体,更大力度推进改革,坚定发展信心,砥砺实干,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对于建立直达资金专项国库对账机制,财政部预算司司长李敬辉在6月12日的国新办发布会上就曾透露,财政部专门制定了直达资金的监督管理办法,明确建立台账、定期报告、信息公开、监督问责等要求。在建立台账制度方面,财政部对新增财政资金将建立全覆盖、全链条、动态化的资金监控系统。一方面,对相关资金实行单独标识,资金监管要贯穿到资金下达、拨付和使用的全环节,从源头到末端,“一杆子插到底”,确保账务清楚、流向明确。另一方面,在系统中建立预警机制,按照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的要求,设定预警条件。 今年以来,中央财政持续加大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保障资金落地见效,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表示,加大转移支付力度首先是地方政府处在落实“六保”“六稳”工作的最前线,但疫情冲击下地方政府阶段性减收压力增加,加大转移支付力度能够有效缓解地方财政减收增支压力;其次,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提高了地方财政支出空间,能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重要举措;第三,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保障了地方政府的资金来源,使地方政府违规征收“过头税”的意愿减弱。 总量政策稳健,结构性工具挑大梁 会议指出,今年以来,金融部门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积极落实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政策措施,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通过降低利率、减少收费、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等措施,前7个月已为市场主体减负8700多亿元,对小微企业支持力度明显加大。 这就意味着,今年确定的金融体系全年向各类企业让利1.5万亿的目标,已经实现了近六成。同样的,央行行长易纲此前在陆家嘴论坛也说过,预计全年人民币贷款新增近20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将超过30万亿元。前7个月,新增人民币贷款超13万亿,社融增量超22.5万亿,相当于全年预计规模的七成左右。 也就是说,在年内剩余的近5个月里,不论是金融系统的让利规模,还是新增信贷社融规模,只需完成剩余的三到四成规模就可完成计划目标。相应的,货币政策也将注重总量稳健,更强调运用结构性工具实现对小微企业金融需求的加码支持。因此,国常会提出,下一步,要继续落实好为市场主体减负等金融支持政策: 一是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但不搞大水漫灌,而是有效发挥结构性直达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滴灌作用,确保新增融资重点流向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 二是提高金融支持政策便利度,支持中小银行运用大数据进行有效银企对接,疏通传导机制,扩大市场主体受益面。深化市场报价利率改革,引导贷款利率继续下行。落实落细运用再贷款再贴现资金发放优惠利率贷款、支持发放信用贷款等措施,确保小微企业全年融资量增、面扩、价降。 三是开展银行不合理和违规收费检查。 四是防范金融风险,提高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可持续性。 未来货币政策或较6、7月份略宽松 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颜色表示,在国内疫情受到控制,经济基本面逐步走出疫情影响,及7月实体经济数据进一步回升的背景下,央行将继续施行常态化货币政策,以稳为主,不会进一步收紧。若今年经济能维持企稳回升态势,预计年内MLF利率将保持不变。目前准备金率在9.5%左右,降准空间有限。在基本面持续变好的情况下,未来流动性将以精准滴灌为主,短期内不会全面降准。 而不搞大水漫灌并不意味着水量不充足。尽管降准降息空间有限,但央行会更多通过公开市场操作、MLF等平滑短期资金面,继续保持流动性的边际宽松。8月17日,央行开展7000亿元MLF操作,操作利率维持2.95%不变。此次MLF操作是对本月两笔共5500亿元MLF到期的一次性续做,充分满足了金融机构需求。同时,开展500亿元7天逆回购操作,当天有100亿元7天逆回购到期。当日实现流动性净投放3400亿元。 从对到期MLF的超额续作,及近期央行频频开展公开市场逆回购的情况看,流动性充裕会得到继续保障,这也将对股市债市等金融市场价格走势的稳定形成支撑。 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明明称,一季度疫情冲击下,央行通过降准、新作MLF的方式投放中长期流动性,在降息政策的配合下,资金面宽裕、资金利率快速下行;二季度货币央行流动性投放转向锁长放短,MLF缩量续作成为常态。中长期流动性逐步回笼的过程中,资金面逐步收紧、货币市场利率快速回升至政策利率水平。但从7月下旬起,央行等额续作MLF、逆回购操作实现净投放,加之本月逆回购和MLF均实现净投放,货币政策从前期收紧资金面引导资金利率回升转向维稳资金面。 颜色也表示,央行将配合地方政府专项债的发行,货币政策将更加灵活适度,使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保证市场利率围绕政策中枢利率波动。综合看,未来还将有1.5亿元的专项债陆续发行,且央行实现M2和社融显著高于去年的目标不变。在7月信贷数据略低于预期的情况下,预计未来货币政策将较6、7月略微宽松一些。至于进一步引导贷款利率下行,则更多通过压缩LPR加点的方式降低贷款利率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引导银行向企业让利,并通过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降低长期资金利率。
财经热点
疫情影响暂未明显展现 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呈新变化
疫情对银行业带来的影响整体上暂未明显展现。总体上,多数省区银行业资产质量改善或保持稳定。 多省区不良率降幅明显,一线城市小幅上升 据各地银监局披露数据显示,二季度10个省区市银行业不良率相比一季度下降,信用风险有所减轻。其中,海南、山东、河北、广西、湖南、江西等省区降幅较明显,不良率比一季度下降幅度均超过0.1个百分点。 海南商业银行不良率2.34%,降幅最明显,比3月末下降0.35个百分点;山东银行业不良率2.97%,比上季度下降0.21个百分点。河北、广西、湖南等地不良率分别为2.20%、2.40%、1.59%,分别下降0.2、0.18和0.15个百分点。 同时,浙江、重庆等地区资产质量较优质,不良率仍维持在相当的低位,与上季度一致,未有上升。其中,浙江不良率仅为0.92%,但由于银行业较为发达,不良贷款规模相对较大,维持在1253.12亿元。重庆不良率为1.1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地区上看,“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发达省区的不良率继续维持在全国低水平梯队,资产质量优于全国平均水平。江浙沪三省市不良率均低于1.0%,其中江苏二季度仅0.93%,比年初下降0.11个百分点,信贷质量持续向好,但农商行不良率为1.72%,高于其他类型商业银行。广东不良率1.14%,相比年初下降0.04个百分点,不良信贷资产为1329.94亿元,比年初增加114.75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上海、深圳作为银行业发达的一线城市,虽然整体上不良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二季末却比年初有小幅上升。二季度北京银行业不良率为0.62%,比年初上升0.07个百分点,总体上仍保持着最为优质的贷款质量。但从不良贷款规模上看,二季度末北京市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为673.55亿元,相比年初增加了109.55亿元,不良资产规模增量明显。 二季度上海银行业不良率为0.96%,比年初上升0.03个百分点,对比近三年数据,上海市银行业信贷资产质量有逐年下降的趋势。2017年、2018年及2019年,上海市不良贷款率分别为0.57%、0.78%和0.93%。 随着银行业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不良信贷资产规模也增长明显。如2017年上海不良贷款余额为380.3亿元,到2020年二季度末,已经达到781.81亿元。在上海各类商业银行中,外资银行、国有大行和股份行的不良率维持低位,分别为0.58%、0.59%和0.75%,而城商行的资产质量相对较差,不良率达2.03%。 深圳不良率在一线城市中相对较高,一季末为1.22%,相比年初小幅下降0.04个百分点,到二季度又发生小幅反弹,5月末达到1.24%。不良贷款余额增长规模相对较小,5月末不良贷款余额为815.35亿元,比年初增长56.71亿元。 甘肃信贷资产质量恶化,不良率远超全国水平 据甘肃省银保监局披露的不良贷款数据,最近三季度甘肃银行业资产质量相比去年上半年明显恶化,不良率触碰高位“红线”。自去年三季度开始,甘肃银行业不良率突然猛增,2019年四季度、2020年一、二季度,甘肃银行业不良率分别高达7.86%、7.31%和7.71%,远高于2.10%的全国平均水平。同时,银行业拨备覆盖率也不断下滑,去年二季度至今年一季度,分别为87.14%、84.17%、63.92%和61.77%,不断突破历史低值。今年二季度拨备覆盖率更是仅为57.03%,远低于银行业协会最新公布的全国平均178.1%的水平。 甘肃省二季度末国有银行、股份行的不良率也普遍高于全国其他地区水平,分别为1.68%和2.21%,而城商行不良率为2.17%。上述指标虽偏高于其他地区水平,但与甘肃银行业整体不良率7.71%仍有较大差距。由于甘肃银保监局并未公布农商行、政策性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不良率数据,究竟是何种原因导致甘肃不良率猛增仍存有疑问。 从地方银行业绩看,甘肃银行、兰州农商行和兰州银行是甘肃资产排名前三的银行,2019年甘肃银行业绩断崖式下跌,不良率从2018年的2.29%增长到2019年的2.45%,兰州银行也有不良率上升的情况。 翻阅甘肃银保监局网站发现,在行政处罚一栏中,银行因违法违规放贷、超过授权授信、违规提交隐瞒重要事实的财务报表等行为处罚偏多,且处罚的主体多为地方农商行、农村信用社及村镇银行。 如2018年9月庆阳市西峰瑞信村镇银行,因违规发放贷款,且借款者已被警方认定为“涉嫌骗取贷款”,被当地银保监局处以警告和6万元罚款。2019年,甘肃农信社、酒泉农商行等因隐瞒财务报表内容被处罚。还有如兰州银行因违法向地方政府提供融资、违规接受政府变相担保承诺被罚款20万元。 此外,还有一些农商行因天灾导致不良率突然猛增。如甘肃康县农商行在其《2019年度同业存单发行计划》中解释,该行不良率为7.90%,较上年增加3.13个百分点,是由于该行信贷资金大量投向农户且收入来源单一,“加之受8·7暴洪及气象灾害影响…农产品产量下降,部分乡镇出现绝收,农民收入出现缩水”等原因。 除银行经营困难,一些小微企业面临倒闭风险或是不良率增加因素之一。此前甘肃一些小微企业主因经营困境在政务咨询平台上呼吁资金支持,如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部分小微企业主称“需要资金维持企业正常运转,但抵押物都在银行,无新的抵押物,就意味着企业倒闭”。还有一些企业主咨询,由于生意倒闭如何申请减免在甘肃农信社的贷款利息。 银行研究人士分析称,一般由于欠发达地区经济相对不活跃,银行业贷款可能会相对集中于一些大企业,若某些大企业破产倒闭,也可能会引起不良率飙升。 数据显示,2019年末甘肃省超3万户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4744亿元,占全省银行业各项贷款总额度的22.8%,较2019年初增加205亿元。近日,《甘肃日报》报道,人民银行兰州支行组织辖内分支机构支持11家地方中小银行对275户小微企业的298笔到期贷款,办理延期还本付息,缓解企业还款资金压力6.3亿元。该省银行业金融机构落实“应延尽延”政策要求,对1466户企业的1600笔到期贷款,办理了延期还本付息,缓解企业还款资金压力57.3亿元。 东北地区不良率仍居高位 此前较受关注的东北省份银行业,二季度不良率整体上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吉林、黑龙江并未披露二季度不良率数据。截止到一季度,吉林省商业银行不良率达3.13%,比年初降低0.73个百分点,降幅较为明显。银行业总资产为3.4万亿元,不良贷款余额806亿元,相比去年末无明显增长,一季度银行利润比去年同期下降5.06%。 黑龙江银行业一季度末资产总额为4.23万亿元,比年初增加0.2万亿元,一季度累计实现净利润54.3亿元,同比下降20.9%。不良贷款率2.87%,比年初上升0.08个百分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2.24%,比年初上升0.19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大连市银行业不良率仍居高不下,资产质量堪忧。大连银保监局暂未披露二季度末银行业不良率,截止到今年5月底,大连银行业不良率高达6.84%,比年初上升0.21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余额为884.25亿元,比年初增加53.73亿元,银行网点还比年初减少20个。 从大连部分银行的不良率数据和一些银行被当地银保监部门处罚记录也可看出,大连银行业近年来受信贷资产质量不佳问题困扰。如大连农商银行年报显示,去年末该行不良率为4.99%,仅低于监管红线0.01个百分点。回溯以往,该行不良率2018年末高达8.73%。大连银行虽比去年末下降了0.12个百分点,但仍保持在3.8%的较高水平。 据大连银保监局披露,2019年还有多家股份行、城商行因掩盖信贷资产质量真实情况遭到行政处罚。如中信银行大连分行、广发银行大连分行、吉林银行大连分行均因掩盖信贷资产情况,被罚款50万元。 对于不良信贷资产的清收,大连市副市长靳国卫在去年10月就指出,近期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大连市不良率在不断升高,银行不良率达到7%,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他表示,“大连市政府一直在探讨如何化解不良的工作,同时,也在探讨设立大连地方的AMC”。靳国卫透露,大连市在2018年就酝酿设立地方资产管理公司,2019年做了一些调研,希望不久之后大连的资管公司能够正式设立,开展不良资产化解工作。 郭树清:严控不良贷款反弹 自年初疫情爆发后,我国银行业的资产质量就成为市场关注重点。日前,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2020年度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6月末,全国银行业不良率为2.10%,相比年初上升0.08个百分点;全国不良资产余额为3.6亿元,比年初增加4004亿元。 银行业协会报告表示,今年年初以来账面不良贷款余额虽然增加不明显,但由于经济下行在金融领域反映有一定时滞,加之宏观政策短期对冲效应等,违约风险暂时被延缓暴露,预计在今后一段时期不良贷款仍存在上升压力。 此前,银保监会城市银行部副主任刘荣表示,目前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即使还原到更加真实的水平,我们认为还是在历史上处于低位,大家不必过于悲观。城商行在资本拨备、利润等方面的基础还是比较好的,完全能够抵御各种风险。 8月13日,央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目前银行账目的不良贷款增长还不明显,但今后一段时期风险很可能加速显现。不良资产会反弹这是必然的,并且越往后反弹幅度越大,未来两三年这一影响都会有。积极应对不良贷款反弹,要未雨绸缪,现在开始加大核销力度。预计银行业今年全年要核销3.4万亿元的不良资产,并且明年的核销力度会更大。防范金融风险,还要做实资产质量分类,备足抵御风险的“弹药”,严控增量风险等。 中国银行研究院梁斯在撰写的文章《新冠疫情下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变化趋势及应对策略》中指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或将继续走高,其影响可能在2021年进一步显现。由于疫情暴发以来,政府出台了对贷款展期等支持政策,这使企业当期偿债压力缓解,未来随着这些政策的逐步退出,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恶化压力会加速显现,预计2021年二季度及之后商业银行不良率或将出现跳升。” 在商业银行应对不良资产处置工作方面,梁斯在文章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合理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做好风险对冲工作,加快不良清收。第二,划分风险响应区域,分类施策,准确评估资产风险。第三,加大与其他机构合作,分担业务风险,确保资产安全。第四,积极支持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多措并举稳定客户关系,共度时艰。第五,大力开拓线上化业务发展,拓展收入来源,弥补不良损失。
证券业反洗钱工作丝毫未放松
在华创证券收购告吹后,太平洋证券再遭厄运。日前,央行沈阳分行公告显示,因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对太平洋证券辽宁分公司作出行政处罚,罚款20万元。 此外,时任辽宁分公司总经理孙君对该违法违规行为负有责任,同样被央行沈阳分行处以罚款,金额为1万元。从处罚结果看,仍遵循了反洗钱工作中的“双罚”制。 公开信息显示,太平洋证券辽宁分公司设立于2015年1月,法定代表人为孙君。不过,太平洋证券在辽宁省内仅有1家营业部,为沈阳枫杨路营业部。 近年来,太平洋证券的分支机构规模不断收缩。根据2019年年报,太平洋证券旗下共有20家分公司,86家营业部。今年4月,太平洋证券宣布决定撤销广州江南西路证券营业部和北京宣武门外大街证券营业部。8月5日晚间,太平洋证券再次公告,称将撤销兰州皋兰路证券营业部。 在反洗钱工作方面,太平洋证券在2019年年报中介绍,在报告期内完成反洗钱二代系统的接口对接测试报送、人民银行执法检查数据提取接口模块(63 号文)上线等工作,提高合规管理信息化功能。 此外,太平洋证券还表示,其在报告期内督促各部门、分支机构和子公司完成客户风险等级划分、客户风险等级复评工作,完成对各部门、分支机构、子公司的季度反洗钱培训,向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报送可疑交易数据、审核各分支机构反洗钱月报、客户风险等级划分及可疑交易识别流程等。 年内券商遭罚不断 2020年行至过半,除太平洋证券之外,接到央行反洗钱罚单的券商也同样大有人在。 据央行网站不完全统计,今年来至少已有10家券商接到央行罚单,合计处罚金额约在1630万元。其中,华泰证券、信达证券和申港证券3家为公司层面遭遇处罚,其余7家则均为分支机构。 今年2月,华泰证券收到来自央行最大的券商反洗钱罚单,罚款金额高达1010万元,三名时任部门负责人也分别受到处罚。此后,信达证券一笔280万元的罚单,同样在近年来的反洗钱处罚金额中名列前茅。不难看出,央行对券商反洗钱处罚力度正在加大。 相比之下,券商分支机构遭罚的频率显然更高。从违规条款看,“未按照规定保存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未按照规定保存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未按照规定报送可疑交易报告”三大内容成为处罚的主要原因。 从处罚情况可以看出,在央行处理反洗钱问题上,“双罚”几乎成为例行规则,既对金融机构实施行政处罚,又对直接负责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罚。在10家券商中,共有16名相关负责人被央行处以个人罚款。 在反洗钱问题上,除来自央行的罚单外,在港中资券商也同样面临香港证监会的谴责和罚款。 5月18年,西南证券旗下西证国际证券的下属公司西证香港,因在打击洗钱及恐怖分子资金筹集方面存在内部监控缺失及监管违规,遭香港证监会谴责及罚款500万港元。 6月22日,因反洗钱、处理第三者资金转账和配售活动等存在违规行为国泰君安旗下国泰君安证券(香港)被香港证监会谴责并处以2520万港元罚款,刷新2020年中资券商在港处罚记录。 账户提醒仍在进行中 从上述罚单内容即可看出,客户身份识别和可疑交易监测这两大难点仍是券商头疼所在。 在来自监管的压力不断加码之下,除针对反洗钱工作不断制定内部政策、加强合规管理外,对身份存疑客户采取休眠、限制措施等方式也成为各家券商共同采取的手段。目前,相关提醒内容已成为证券公司及营业部的定期例行工作。 反洗钱工作到底有多重要?借鉴国际反洗钱的经验看,几乎所有涉及反洗钱的国际公约,都将金融机构反洗钱置于核心地位。在这之中,证券公司责无旁贷。 6月24日,央行行长易纲在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第三十一届第三次全会上强调,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工作,已经启动修订《反洗钱法》,将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工作纳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议事日程,持续加大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监管力度,为国际合作进一步夯实法律基础。 对证券公司而言,在监管的多番要求下,建立健全反洗钱内部控制体系已是必备工作,其中包括客户身份识别和风险等级划分制度、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制度、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保存制度、保密制度、宣传培训制度等,由合规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除来自央行的监督约束外,监管部门也通过券商分类评价的引导,对反洗钱等内容进行要求。在“证券公司风险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与标准”中,客户权益保护项目要求,应做到客户开户管理制度健全,有效落实账户实名制、适当性管理、反洗钱等要求,确保客户身份真实,核查交易资金来源合法性,保证客户充分知悉投资风险。
银行频繁违规涉足“高危”领域 监管开出多张罚单
对银行而言,涉房融资向来是“高危”领域。8月来,监管已开出多张涉及银行违规“输血”楼市的罚单,被罚事项主要包括同业投资资金违规投向资本金不足、“四证”不全的房地产项目等。“数罪并罚”之下,更是出现了千万级罚单。 千万级罚单频现 针对资金违规流入楼市的强监管一直在持续,近日,上海银保监局重拳打击,对多家银行予以重罚。 8月14日对上海银行作出的处罚。根据处罚信息,上海银行2014年至2019年存在违规向资本金不足、“四证”不全的房地产项目发放贷款等23项违法违规行为,因而被上海银保监局罚没1652.16万元,其中包括27.16万元左右的违法所得及1625万元的罚款。 8月10日,浦发银行同样收到一张千万元罚单,这是银保监系统今年开出的最大金额罚单。罚单信息显示,浦发银行2013年至2018年存在同业投资资金违规投向“四证”不全的房地产项目、未按专营部门制规定开展同业业务等12项违法违规事实,罚款金额高达2100万元。 另外,5日上海银保监局还公布对兴业银行上海分行的处罚,该分行因6项违规事项被罚450万元,其中包括,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部分同业投资资金违规投向项目资本金不足的房地产项目;2016年9月至2019年9月,部分同业投资资金违规用于支付土地出让金;2016年12月至2018年10月,部分理财资金违规投向项目资本金不足的房地产项目。 从上述违规事项看,在银行涉房类融资方面,同业、理财资金违规流向“四证”不全、资本金不足的房地产项目等问题较普遍。一位银行业资深研究人士表示,这些问题在房地产金融领域存在已久,尤其在2017年前较流行,但在当时开启“三三四”检查后,就有所减少了。从时间跨度看,上述处罚也可能是部分银行的“旧账”。 何为合规的房地产融资 据了解,判断一个房地产融资项目是否合规,主要依据“四三二”原则,即四证齐全(土地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项目资本金比例达到30%;房地产开发商或其控股股东具备二级资质。 华东某上市城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不管银行是通过表内贷款给房地产项目提供融资,还是通过同业资金和理财资金投资房地产项目,都是被允许的,只要符合“四三二”相关要求,就属于合规,而不是根据项目融资资金来源判断。 另外,土地出让金也是监管的绝对红线。根据要求,银行资金,不管是贷款,还是同业资金、理财资金等,都不能进入土地款。一国有大行分行副行长表示,一个10亿元的项目,假设土地款是4亿元,那么银行最多提供的贷款是6亿元,而非7亿元,因为房地产开发贷绝对不能用于支付土地款,这属于严重违规,是监管的重点。目前银行开发贷基本解决的是项目后期的工程款、装修费用等,即“后融”,而像土地款等款项属于项目的“前融”,银行通常较少涉及。 为何屡禁不止 由于房地产业务的特殊性,监管一直高度关注银行涉房类融资的情况,并不断加大惩处力度。在此背景下,为何违规事项还屡罚不止?是银行贷后监管不力还是“另有隐情”? 在目前严监管态势下,银行很少会“顶风作案”。上述国有大行分行副行长称,以前这类罚款,在50万元左右,成本远低于银行的收益,因此银行倾向去做这类业务;目前的情况则是,如果被查到,银行不仅要上交项目收益,还会被处以2至3倍的罚款。 此外,这类处罚对银行的影响还在监管评级的变动。上述华东某上市城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在银行业务中,房地产业务算是较简单的业务,因它是按项目制来计算,在这个项目里,土地款是多少、建设需要多少钱、原材料多少钱,都有市场价格,公开透明,银行能够通过很多外部信息来佐证项目贷款资金是否合适。不过,如果一些企业对相关资金进行了多层嵌套或者绕道,再从银行体系外转到体系内,银行监管起来就较难。一旦涉及到监管处罚,尤其是大额的,都会对银行的监管评级造成影响。如果评级降低,银行从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上拿到的资金成本就会比其他银行更高,而且在当地政府的招投标方面也会受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