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达信专业版破解版|通达信专业版破解版Level2破解mpv

中国物流江湖腥风血雨 一代枭雄最终卖掉了公司

[复制链接]

美联储首次加息决策异常艰难 未来仍有诸多意外可能发生》:美联储在过去一年严重误判通胀的持续性,在通胀持续走高过程中继续通过购买债券来为市场注水,在遏制通胀上严重地滞后,也就是英语里说的behind the curve,现在美国通胀已经连续三个月接近40年来的高点。现在,俄乌军事冲突一天不解决,石油和粮食价格就会继续上涨,8%,甚至10%的通胀数据很可能在下个月就会出现。

遏制通胀和增加就业是美联储的两大政策目标,如果要挽回自己的声誉,就必须加快加息的节奏和缩表的步伐。当年沃克尔力抗通胀和舆论压力,加息加到经济衰退,但却为美联储挽回名声,带来美国经济长期繁荣,他本人也誉满天下。




                           catbg01.gif                  热点聚焦
catbg02.gif                  



美频频施压中国 接下来看拜登有无诚意改善中美关系                 
【研究员】:wh
从内容上讲,中方的公报更加详实、全面地反映了通话内容。中方的真正关切点在中美关系上,所以我们花了很多篇幅来谈中美关系,习主席对中美关系作了重要表态,有些表态应该讲是很个性化的,是能够体现我们领导人个人风格的表态。当然,乌克兰问题我们也很重视,我们的立场表达得也很清楚。

                                 

1647851565892677.jpg

【博览财经特稿】俄乌冲突持续20多天,震撼全球。和战胶着之际,中美元首在世人瞩目之下“云会晤”2小时。这是时隔4月来,两国最高领导人的第2次会晤。

会晤结束后,世界紧盯两国发布的新闻公报,字斟句酌。观察者网特邀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教授对此次会晤的细节进行解读。

细节一:会谈前,中美双方在发布预告声明时,中方用了“应约”两字,而美方完全没有相关意思的表述。

细节二:会后双方的新闻稿,中方1600字,涉及中美关系、台海问题、乌克兰局势等各个方面,而白宫新闻公报共170个单词,且用超过一半的篇幅谈乌克兰问题。

细节三:拜登在会晤中重申,美方不寻求打“新冷战”,不寻求改变中国体制,不寻求通过强化同盟关系反对中国,不支持“台独”,无意同中国发生冲突。“四不一无意”的承诺,和四个月前的中美元首通话一模一样。

细节四:习主席直指,台湾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将会对两国关系造成颠覆性影响。希望美方予以足够重视。中美关系之所以出现目前的局面,直接原因是,美方一些人没有落实我们两人达成的重要共识,也没有把总统先生的积极表态落到实处。

细节五:白宫新闻公报在台湾问题上又耍小心思,回避“一个中国”政策的表述,而是重申美国对台政策没有改变,强调美国继续反对任何单方面改变现状。

细节六:谈及乌克兰问题,中国领导人引用了两句中国老话,一句是“一个巴掌拍不响”,另一句是“解铃还须系铃人”。

以下为采访实录:

观察者网:在乌克兰局势持续紧张之际,中美元首再次视频通话引起国际高度关注。您认为,总体来看,近2个小时的视频会晤谈得怎么样?

吴心伯:我认为,这次谈得比较坦诚、很务实、很有建设性。坦诚就是说,双方该讲的话都讲了,特别是中方对中美关系的一些看法;务实是指,双方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深入、详细地交换意见,拜登很详细地跟中国讲了美方在乌克兰危机上所做的努力。建设性是讲,双方都希望能够促进乌克兰危机的外交解决、和平解决,也希望进一步改善中美关系。

观察者网:一个有趣的细节是,会谈前中美双方在预告时,中方用了“应约”两字,而美方完全没有相关意思的表述,您对此有怎样的解读?

吴心伯:中方讲“应约”某种意义上是实事求是的说法,因为是美方在乌克兰问题上有求于中国,急着跟中方通话,所以我们实事求是地表明,这次通话是美方发起的。而美方不提“应约”是它不想显得有求于人,虽然它急着要找中国帮忙,但又放不下身段,所以就不提这个事情,美国人也是要面子的。

所谓“美国有求于中国”,或者美方在乌克兰问题上对中国的期待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美国希望中国能积极地调停,推动俄乌谈判来解决停战问题。第二,美国希望中方能和它一道制裁俄罗斯,不要向俄罗斯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

观察者网:会后双方的新闻稿也是中方长,美方短。新华社通稿约1600字,涉及双方谈到的中美关系、台湾问题、乌克兰问题等内容。白宫新闻公报只有170个单词,且超过一半都在谈乌克兰问题。美方公报直指对话重点是俄乌冲突,他们的用词是“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对于中美两份会后通稿,您有何观察?

吴心伯:我认为,从内容上讲,中方的公报更加详实、全面地反映了通话内容。中方的真正关切点在中美关系上,所以我们花了很多篇幅来谈中美关系,习主席对中美关系作了重要表态,有些表态应该讲是很个性化的,是能够体现我们领导人个人风格的表态。当然,乌克兰问题我们也很重视,我们的立场表达得也很清楚。

而美方有自己的政治考虑,取它所需。美国现在最关心的是乌克兰问题,这也是拜登要跟习主席通话的原因,所以美方的新闻稿就用很大篇幅讲了乌克兰问题。而对于改善中美关系,拜登现在其实不感兴趣,所以他们在新闻稿里就简单带过,这也反映了美国当前的态度。这也提醒我们,美方现在和中方通电话,不是为了改善中美关系,他们没有这方面的兴趣和诚意,美方是为了在乌克兰问题上利用中国。

从两份官方的新闻稿可以看出,中方更加自信,也为这次对话提供了更多的透明度,更大的尺度。另外,我们的新闻稿不仅内容长,发布时间也比美方也要早,这也体现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特别是对美外交的新风格,这个风格从去年就体现出来了。反观美方的新闻稿,内容越来越少,我觉得这也反映出美方现在在中美互动中越来越不自信。

观察者网:根据新华社通稿,拜登在会晤中重申,美方不寻求打“新冷战”,不寻求改变中国体制,不寻求通过强化同盟关系反对中国,不支持“台独”,无意同中国发生冲突(即“四不一无意”)。这些表态和四个月前拜登与习主席视频会晤的说法一模一样,对此您怎么看?

吴心伯:这一表态本身也是对中方要求的回应。去年7月,王毅国务委员和美国常务副国务卿舍曼在天津会晤时,就如何有效管控分歧,防止中美关系失控提出三点要求,明确三条底线:

第一,美国不得挑战、诋毁甚至试图颠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第二,美国不得试图阻挠甚至打断中国的发展进程;第三,美国不得侵犯中国国家主权,更不能破坏中国领土完整。另外中方也一再强调,反对美国在亚太搞拉帮结派、搞集团对抗。

在这一背景下,拜登去年11月和习主席视频会晤所作出的(“四不一无意”)表态,实际上是对中方要求的回应。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是积极的表态,表明美方在认真对待中国的关切,有比较正面的回应。

这次拜登又重复了这些话,但现在对中国来讲,重点已经不是口头上去重复这些承诺了,关键是拜登政府怎么去落实和兑现。

观察者网:习主席特别指出,目前,中美关系还没有走出美国上一届政府制造的困境,反而遭遇了越来越多的挑战。特别是美国一些人向“台独”势力发出错误信号,这是十分危险的。台湾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将会对两国关系造成颠覆性影响。希望美方予以足够重视。中美关系之所以出现目前的局面,直接原因是,美方一些人没有落实我们两人达成的重要共识,也没有把总统先生的积极表态落到实处。美方对中方的战略意图作出了误读误判。上述表述中,有些是之前从来没有过的。而白宫新闻稿中提及台湾问题时只说了一句“(拜登)总统重申美国对台政策没有改变,强调美国继续反对任何单方面改变现状。”对此,您有怎样的解读?

吴心伯:对于中方来说,这段话有两个重点:第一,我们非常关心台海问题,我们觉得台海的局势越来越危险:一方面“台独”借美谋“独”;另一方面,美方有些人“以台制华”。实际上,去年11月份习主席在和拜登的视频对话中,对台海问题讲得很到位,这次继续这么讲,说明我们对台海问题的担心没有得到缓解。

第二是,美方一些人没有落实习主席和拜登总统的达成的重要共识。这一点的意思就是,拜登你这个团队不行,你用的人不行,像沙利文、布林肯、坎贝尔,这些人实际上都是对华问题上的鹰派,他们对改善中美关系没什么兴趣。所以,拜登得好好想想,他自己老是跟中国承诺这些东西,但是手下的人却对改善中美关系并不积极。和过去相比,这么坦率地敲打美方的外交团队是很少见的,这表明中方对拜登政府挺失望的。虽然拜登上台一年多,对中国也讲了不少好话,但是他手下的人老干坏事,言而无信,他得重视这个事情。

美方在台湾问题上的表态就是不想让外界,特别是美国国内觉得拜登政府要对中国做承诺了,要向中国示好了,要向中国做让步了,因为这样的话就会导致保守派、反华势力攻击拜登政府。所以拜登政府担心国内政治的反弹,他们就在新闻稿里淡化这些表态,这也说明在对华关系上,美国国内的气氛很不好。

1647851580292160.jpg

观察者网:根据新华社通稿,在乌克兰问题上,习主席阐明了中国的一贯立场,并强调任何情况下都要拿出政治勇气,为和平创造空间,为政治解决留有余地。中国有两句老话,一句是“一个巴掌拍不响”,另一句是“解铃还须系铃人”。白宫新闻公报则称,拜登强调了如果中国在俄乌冲突过程中向俄罗斯提供物质支持的影响和后果,另外他也支持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冲突。您对双方在乌克兰问题上的表态有何分析?

吴心伯:美方现在很清楚地在向中国施压,要中国答应它的两个要求,刚才我们也讲到了:第一是让中国积极调停斡旋,对俄做工作,推动乌克兰停火;第二是阻止中方和跟俄罗斯开展正常的双边经贸和其他领域的合作。美国这两个意图很明显,并且威胁中国,你如果在俄乌冲突过程中向俄罗斯提供物质支持,那就有后果。

而从中方来讲,第一,我们是赞成推动外交解决的,并且中方也愿意在这方面继续发挥积极作用。第二,这次俄乌冲突的真正原因是北约东扩,也是美国引起来的,所以这个问题要解决,美国得去和俄罗斯对话,北约也要和俄罗斯对话。不能一味地通过对俄罗斯进行制裁和施压去解决问题,这样做解决不了问题。

观察者网:习主席提到,当务之急是继续对话谈判,避免平民伤亡,防止出现人道主义危机,早日停火止战。长久之道在于大国相互尊重、摒弃冷战思维、不搞阵营对抗,逐步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全球和地区安全架构。您认为,接下来中国在乌克兰问题、全球和地区安全架构中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吴心伯:我觉得我们更多地还是提倡新安全观,就是说必须要谋求全面的安全,不能只顾及一方的安全,安全架构设计要合理。另外,我们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地区安全架构的设计和运作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比如说上海合作组织,中国在其中就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这对维护地区安全来说很重要,今后中国会继续在这方面发挥作用。特别是在涉及到亚太地区安全的问题上,今后中国会在理念和实践两方面积极推动,促进一个公正、全面的安全架构的构建。

观察者网:还有一个细节,在会谈进行到大概一半的时候,央视新闻客户端推出了一个简短报道,报道称,习主席指出,乌克兰危机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有关事态再次表明,国家关系不能走到兵戎相向这一步,冲突对抗不符合任何人的利益,和平安全才是国际社会最应珍惜的财富。这也是很罕见的,您有何解读?

吴心伯:我认为这是中国在凸现我们在俄乌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因为现在西方,尤其是美国有很多歪曲报道,比如有人造谣称,中方事先对俄罗斯的军事行动知情并要求俄方在北京冬奥会后再动手等等。前几天中国驻美国大使秦刚还写文章辟谣了。

在这种情况下,这一表态主要澄清了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我们不赞成用武力手段解决国际争端。这一向是中国的立场,该立场同样适用于俄乌冲突。

1647851590807346.jpg

观察者网:美国很长时间以来都想“转向印太”,但是现在被乌克兰问题牵制了很多资源和精力,有分析认为,这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利好,您怎么看?当下的形势会对中美俄三边关系将产生哪些影响?

吴心伯:我觉得乌克兰问题今后肯定会牵扯到美国在欧洲更多的精力和资源的投入,这是不可避免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这也牵制了它在印太针对中国的资源和精力的投入,会削弱其针对中国的“印太战略”的推进。

从中美俄三边关系来看,我觉得中俄关系的基本面不会发生变化,我们不会因为美国施压,或者挑拨离间就疏远俄罗斯,因为中俄关系是基于我们双方共同的战略需要,这一点我们是很清醒的,不会因为美国施压或者讲几句好话就犯糊涂。

美俄关系现在已经破裂了,完全撕破脸了,我估计在拜登任期内基本上没有什么改善的余地了。如果特朗普再上台,可能特朗普会尝试改善一下,但是从美国国内的政治环境来讲也很难。也就是说,美俄关系会持续地紧张和对抗。

中美关系这一边,我觉得习主席这次对拜登总统已经讲得很到位了,接下来拜登怎么做很关键。如果他对改善中美关系还是没有实质性的行动,我觉得,恐怕我们对拜登政府在中美关系问题上就不会有什么期待了。下一次美方再要找中方通话,中方的兴趣可能就不大了。该讲的话都讲到这个份儿上了,拜登身边人的人还是不去落实,还是没有相应的动作,那么再谈下去也没什么意思了。

所以,接下来要看拜登有没有诚意要来改善中美关系。在当前的情况下,乌克兰危机实际上给拜登提供了一个机会去说服美国国内的保守和反华的势力,告诉他们,现在要改善一下中美关系,不能继续强力打压中国,这么做对美国没有好处。实际上拜登现在有这样一个机会,他能不能抓住这个机会需要我们接下来继续观察。

从罗马会晤看乌克兰危机中的中美博弈互动

在全球化依然受疫情挑战情况下,俄罗斯往乌克兰用兵所触发的战争,使国际和平面临巨大的挑战。中美同作为全球重要国家,具有共同的义务和责任介入并管控冲突风险和危机。

1647851609834424.jpg

其中,中国一直希望推动战争向和平过渡,或推动形成某种“战略机遇窗口”,积极开启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和平进程。但和平不能只靠中国的努力。中国力图推动各方参与推动东欧的和平进程,可是孤掌难鸣,需要的是与包括欧盟诸国在内形成积极有为的协调联盟,方能平衡各方利益,避免局势进一步失控升温。同时,俄乌现时进行的谈判对话,虽然有其独立进展,却未必能公平公允地达致一个合乎地区局势稳定的方案。

客观讲,自战事爆发,中国政府面临较大的国际舆论压力。这些压力不仅来自美国领导的“民主国家”对中国的误解和指责——此外由于本身中国与俄罗斯存在相对“特殊”的关系,使中国在理论上面临着某种“被卷入”的困境。目前看,部分国际主流舆论显然对中国是不友好,甚至是恶意的。比如,《纽约时报》一度援引不具名消息人士的话说,俄罗斯已要求中国为战争提供军事装备,并提供经济援助,以帮助俄罗斯克服国际制裁。这些论述没有具体标明所要求援助的确切性质,也没有说明中国是否已作出回应,更没有标明消息来源,却希望通过这类言论,将中国的国际形象与俄罗斯在乌克兰所进行的军事占领行动扯上关系,以舆论压力逼中国陷入一个被动位置。

中国外交部对这些报道作出了愤怒的回应,却也没有特意地否认这些报道。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称:“最近一段时间,美国不断散布针对中国的虚假消息。”这一切,确实对中国一贯宣传及推举的支持和平形象构成了影响,也将网民压抑的民族主义和反美主义言论武断地推断为国之方针。

3月14日,中国国务委员杨洁篪与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杰克•沙利文(Jake Sullivan)在罗马完成会晤。作为中美保持沟通渠道开放所做的努力,双方讨论了中美管控分歧与竞争的必要,以及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战争对地区和全球安全造成的影响,并就涉国家利益事务交换了意见。沙利文还另与意大利总理的外交顾问路易吉•马蒂奥洛(Luigi Mattiolo)会晤,以期协调对俄罗斯发动美国政府所描述的“本不必打”的战争实施强有力、团结一致的国际制裁。

据报道,罗马会面是一场紧张且长达七个小时的会议,这反映出当下时局的严重性以及所涉议题的复杂性。中方代表杨洁篪指出,乌克兰局势走到今天这一步,乃是中方不愿看到的。中方一贯主张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遵守《联合国宪章》繁荣宗旨和原则。中方致力于劝和促谈,国际社会应共同支持俄乌和谈尽快取得实质性成果,推动局势尽快降温。各方应保持最大限度克制,保护平民,防止出现大规模人道主义危机。中方已向乌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援助,并将为此继续作出自己的努力。

白宫发表的一则简短文告称,沙利文与杨洁篪在罗马“就俄罗斯侵乌战争进行了实质性讨论”。文告称,两位负责人“强调了美中之间保持通话渠道的重要性”。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普莱斯表示:“美国正在非常密切地关注中国或任何其他国家向俄罗斯提供援助的程度,无论是物质、经济还是财政援助。”他强调,北京对莫斯科拥有重要的疏通管道,可以使其在乌克兰“停止这种毫无意义的暴力”。这种带有半威慑性质的政治语言背后的象征,所涉国家当然心知肚明。

是次会议中,美国政府主要要求中国配合对俄罗斯的制裁,不愿看到中国在国际社会对俄制裁时可能给俄“开天窗”,以使对俄制裁出现“打折”或者利于俄罗斯进行“走私”的情况出现。而中国的诉求集中在:要求美方尊重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国倡导以多边主义,向促和的方向处理俄乌冲突,并要求美方停止生产和纵容“假消息”,抹黑中国。中国利用是次会面,其中一个重点放在澄清国际社会的关键误会,减少误判给中国造成的压力及偏见。过去一段时间,网上线下皆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称中方事先对俄罗斯的军事行动知情,并要求俄方在北京冬奥会后再动手。也有谣言称俄方要求中方提供军事援助。

3月15日,中国驻美大使秦刚在《华盛顿邮报》发表题为《我们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的署名文章提出,俄乌冲突对中方没有半点好处,并阐述了中国政府在战争爆发后推动和平的努力。文章同时指出,随着乌克兰危机不断发展,中方知道有很多美国民众关心中国在此事上的立场。秦刚坦诚地表示,愿详细阐述,化解误解,终结谣言,并“负责任地告诉各位,所谓中方事先知情、‘默许’、‘纵容’等说法完全是虚假信息,意在推卸责任,抹黑中国。”事实上,中方也间接透露了一点关键事实:俄罗斯是次行动对中国来说存有战略性层面上的不透明,致使中国在包括撤侨工作上的种种不便,而中国企业在乌克兰和俄罗斯同时蒙受巨额的损失,中国对现有战乱结果也存在不满。从北京角度出发,不难了解其为何视自身同样为事态演变的受害国。但在国际舆论圈子里,若没有更进一步的澄清及实际立场界定,则难以反驳外界关于中国与俄罗斯“合谋”破坏世界和平的主观动机的说法。如此看来,秦刚大使的投稿,固然有助于为局势降温,却未能堵塞反中仇中人士的煽风点火——需要的乃是中方更全面的自身角色塑造,以及在和谈和解过程中发挥更大更多的作用。

一切须回归现实。政治语言并不足以化解军事冲突及国家间的怨恨和矛盾。如今,乌克兰局势已到达危急存亡之秋,令国际地缘政治越来越有可能出现不可逆转的破坏性结果,或对国际金融市场及全球商业链构成严重伤害。这需要多方努力,方能化干戈为玉帛。客观讲,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冲突关系到中美双方切身利益,由大国参与的战争可能导致区域格局致乱或诱发全球化停滞。管控好分歧符合中美双方利益,如俄乌战争失控将带来世界动荡。更有甚者,由于中美未能联手提供安全类“公共物品”,这也将损及两国的全球领导地位。这种环境下,中美相互明白对方的真实意图和底线会有助于增信释疑。也正因如此,是次会面正是将中美关系重新调整及摆向一个有利多方合作的方向的契机,乃是值得庆幸的。这样看,会谈更像一场“及时雨”。

此次在罗马举行的对话,更像是一场大国应对危机与信任弱化的外交谈判,中美都有内在动力寻求化解中美政治不信任的“积极窗口”。中美都不希望俄乌战争失控,不希望由此开启中美新的竞争和战略误判,因为乌克兰和俄罗斯的冲突并非是中美两国的核心利益所在。借助会晤,中美都希望重申本国的核心利益,并寻找合作点。在中美政治信任缺失的现实下,中美两国只要有面对面对话,就是一个积极信号。相比隔着太平洋相互猜忌和无根据地指责,对话沟通有助于避免风险,减少“沉没成本”和双方的误判,以及未来可能的战略透支。中美集中资源,影响世界爱好和平的力量,推动区域冲突走向协调及对话,这是对全球和平与发展的共有贡献。

无论是罗马会面后中方的公开宣告,还是秦刚大使在《华盛顿邮报》上的文章,如今中方的立场越发明朗,越朝着“积极和平”的方向发展。所谓的“积极和平”,与“积极不干预”,皆为在俄乌双方之间取得平衡的中立位置。中立位置反映出国际社会利益及道义的最大交织点,就在于不在俄罗斯及乌克兰之间作不必要且偏颇一方的选择。不同之处是积极不干预,乃是单纯在这议题上,作出较为空泛的呼吁,并尽量避免国际压力,以不变应万变。反之,中国采取的“积极和平”姿态则为争取和平,落实乌克兰及俄罗斯平民百姓福祉作最大努力的中性调停位置,需要更高层次的政治平衡及外交技巧。过去数天中方所展示出的回应,乃是令人鼓舞的一个开端。

中美、中欧、欧美致力于保持开放的沟通渠道,在重大的国际事务上保持对话与合作,乃是一个新时代必需的运作模式。与俄罗斯不同,中国乃是一个国际大国,承载着国际社会的商业及贸易利益,并在国际输送链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随着竞合的加剧,中美两国元首较早就设定了危机管控和风险协调机制,这包含了政府、军队、社会层面诸多的对话机制,确保中美不会走向致命的冲突。如何在现有框架下推演及重新发展出一套持之以恒的分歧处理及管理模式,仍需更多的努力及深化,如此方能为国际局势带来缓和的曙光。(来源:观察者网、FT中文网 作者:吴心伯、布莱恩•黄、王英良 采访:观察者网王慧)



                                 
                                           政经观察
                 



美联储首次加息决策异常艰难 未来仍有诸多意外可能发生                 
【研究员】:wh
美联储在过去一年严重误判通胀的持续性,在通胀持续走高过程中继续通过购买债券来为市场注水,在遏制通胀上严重地滞后,也就是英语里说的behind the curve,现在美国通胀已经连续三个月接近40年来的高点。现在,俄乌军事冲突一天不解决,石油和粮食价格就会继续上涨,8%,甚至10%的通胀数据很可能在下个月就会出现。

                                 

1647851827467858.jpg

【博览财经特稿】今年是虎年,通胀猛于虎。俄罗斯,乌克兰,美国,欧盟“四虎”相争,全球局势异常复杂。3月美联储议息会议,主席鲍威尔和公开市场委员会就要面对这“五虎”做出既是非常容易,也是非常艰难的决定。

非常容易是因为这一次加息25个基点的决定基本上毫无悬念,也符合市场的普遍预期。如果美联储改为加息50个基点,美股三大指数可能在现在平均回撤接近15%的基础上再次大跌。因此,美联储即使想加息50个基点,也大概率会留到下一次进行。

非常艰难是美联储要对外公开说明未来加息和缩表的可能时间表。特别是现在美国通胀继续创新高,但衰退风险越来越大时,美联储未来该如何决策?经济一旦陷入衰退,但通胀仍然居高不下时,加息缩表暂停还是继续。

美联储的既要,又要,还要

来具体看看美联储面临的选择困难症,既要挽回声誉,又要控制通胀,还要避免经济“硬着陆”。

美联储在过去一年严重误判通胀的持续性,在通胀持续走高过程中继续通过购买债券来为市场注水,在遏制通胀上严重地滞后,也就是英语里说的behind the curve,现在美国通胀已经连续三个月接近40年来的高点。现在,俄乌军事冲突一天不解决,石油和粮食价格就会继续上涨,8%,甚至10%的通胀数据很可能在下个月就会出现。

遏制通胀和增加就业是美联储的两大政策目标,如果要挽回自己的声誉,就必须加快加息的节奏和缩表的步伐。当年沃克尔力抗通胀和舆论压力,加息加到经济衰退,但却为美联储挽回名声,带来美国经济长期繁荣,他本人也誉满天下。

目前市场预期美联储加息次数,从之前的七次降到了六次。别忘了,如果按照正常节奏缩表,效果也会相当于一次加息。

即使这一次美联储不给市场带来意外,未来意外仍然可能发生,比如一次加息50个基点,甚至可能会在常规议息会议之外的时间点进行加息。

别忘了,2020年3月疫情严重时,美联储可是在短短两周内就累计降息了150个基点,其次就包含了非常规会议

美国经济衰退渐行渐近

目前,高油价和大宗商品价格猛涨,都在加速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历史上每一次石油价格上涨,特别是因为战争原因引起的石油危机,比如两伊战争,第一次海湾战争和911事件后的第二次海湾战争,都导致了美国经济陷入衰退。

俄乌战争在重创交战两国之外,也把全球拽入了经济衰退的边缘。但加息本身并无助于俄乌军事冲突降温,也无法解决疫情带来的供应链瓶颈。

其他信号也显示衰退很快就会到来,过去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与2年期国债收益率倒挂出现了6次,结果在接下来美国经济就步入衰退,没有一次例外。而现在收益率之差仅有20个基点,三月加息25个基点后,收益率倒挂就可能出现,这也就预示着经济衰退很快就会到来。

类似的,消费者对未来的信心相对当前信心在过去有7次达到低点后不久,经济就会陷入到衰退。目前,这样的情况正在发生。

其他辅助性的证据很多,比如亚特兰大联储的GDP预测模型估计一季度经济增长环比年化就会降到0。

特别关键的是,全球经济增长离不开中国的拉动,但现在中国受困于疫情,外部复杂的政治环境。开年以来A股,港股和中概股大跌,对于家庭需求和企业投资都是非常大的拖累。如果中国经济不好,全球也难逃衰退。

这里有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过去,美联储平均需要降息5次才能应对经济衰退。也就是说,为了对付即将到来的衰退,美联储需要快速加息,但加息本身又会抑制消费者需求和企业的投资需求,加速衰退的到来。

尽管有这样的经验,但美联储每次加息周期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几乎加到最后都带来经济“硬着陆”。1990年储贷危机,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2008年房地产和影子银行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都在很大程度上是美联储加息过度的结果。

2018年第四季度美联储做出2015年底开始的第九次加息决定,事前事后看都非常不明智。这一次会是例外吗?

历史不代表未来但常常惊人相似

回顾美国过去四轮加息周期不同资产的平均表现,全球股市通常在加息开始后三个月震荡下跌,但随后止跌回暖,在六个月和一年内,以及整个加息周期内普遍取得正的回报。

债券市场短期内有好有坏,但随后普遍走强。大宗商品,黄金,房地产,以及美元通常会从加息开始就保持上涨趋势。

过去表现不代表未来,但历史又往往惊人地相似,2015年12月美国首次加息时,我计算了过去三轮加息周期24种不同资产的平均表现,一年后我发现仅有一个资产——日元的涨跌方向和历史表现不同。

1647851850970340.jpg

因此,尽管这一次全球经济和政治局势异常复杂,过去的经验还是对我们很有参考意义,投资者需要时间去见证资产收益的实现。对于前期没有遭受亏损的投资者来说,资产价格大跌后,现在反而是十年难遇的入市良机,此时,耐心比担心更能够创造价值。

特别要提醒大家的是,这一次美联储加息和缩表间隔时间极短,是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情况,严格来说没有先例可循。而且,历史经验显示,大多数资产在经济衰退期间的表现并不理想。如果美联储的加息会比过去都更快带来经济衰退,那么我们看到的先例的参考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因此,投资者必须结合经济基本面,政策变化以及资产估值高低来综合考虑,在做好安全保障的前提下,尽可能分散化投资,多元化配置。

为啥美元加息会带崩很多国家?中国如何应对?

1647852249333610.jpg

不知道大家听说过一个段子没,说是一个美国人,在2014年拿着100万美元到了中国,拿出50万美元买套房子,剩下50万吃喝玩乐,等到2017年玩得差不多了,于是把房子卖掉,房价已经翻倍,带着100万美元离开中国,白吃白喝了三年。

不知道这个段子是不是真的,不过现实中这种操作却很常见。事实上美国人也没少这么干,只是他们的目的不是为了吃喝玩乐。那什么情况下会发生这事呢?

对,一般美国降息加息过程中就会发生这种事。举个例子大家就知道了,美国降息周期的时候,去银行贷款特别容易,然后很多人就去银行贷款,把这些钱带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因为发展中国家机会多嘛,可以投资工厂,也可以投资房地产。

一波投资下去,建厂雇工人,就跟现在的越南似的,热火朝天,大家开始觉得,经济这么好,是不是应该投资点房地产?

房价开始猛涨,房价上涨会吸引更多的人去投机,从银行贷更多的款,房价进一步上涨。工厂一片热火朝天,房地产欣欣向荣,

过一些年,等涨到高峰的时候,美国突然说是要加息,那些投资出去的美元就得回美国去了,于是高位套现,可不就把当地给收割了?拿着100万美元到了某个发展中国家,可能带着150万离开,世界上可能没有比这更好的事了。

等到这个国家的房地产和其他资产跌到底,美元下一个扩张周期又开始了,又有人拿着美元来投资了。

那为啥会发生这种事呢?主要是全世界都奇缺美元。过去,现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本来这个世界上并不需要一种货币天天给大家添麻烦,因为人类最早的时候根本没有货币,以物易物嘛,你用山羊换我的棉布,贸易早于货币。

但是问题就出在,你需要我的棉布,但我不一定需要你的山羊 ,所以就得一个中间商品来解决需求不对称的问题,历史上贝壳、金子、银子、铜都承担过这个作用。后来慢慢变成了荷兰盾,然后是英镑,现在是美元。

那可不可以不用美元呢?当然可以,如果沙特正好需要我国100亿的工业品,我国正好需要100亿的沙特石油,那完全可以,可是世界上哪有这么正好的事,双方的需求能这么切合。比如这段时间俄罗斯遭到制裁,很多小伙伴说,今后俄罗斯只进口中国的产品,中国进口俄罗斯的石油不就行了?

问题就出在这里,俄罗斯每年需要大量的机械设备,车床、钻油和挖矿设备等等,这些设备主要是德国、荷兰还有美国才有,中国也是从他们那里进口,这也是为啥俄罗斯需要保持一定的外汇储备,不然等到钻油设备出了问题得不到维护,连油都挖不出来了。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货架上的商品中国的,工厂里的设备是德国的,实验室的器材是美国的。

说的是商品中国基本啥都能生产,但是工业车床和设备还得依赖德国,实验室里的高端设备主要是美国进口。俄罗斯接下来商品倒是问题不大,但是后两样比较麻烦。

专门查了下,中国现在可以生产90%的低端车床,中端60%,但是高端自给率不到10%,90%以上需要进口。现在中国的问题是加工精度上太糙了,每个零件差一点,最后组合起来差了一代,很多高端设备国际上宁愿要二手日本货都不要便宜的中国货。所以俄罗斯在很长时间并不能真的摆脱全世界只依赖中国。

这个问题是几乎全世界共同的问题,不可能只依赖一个国家,那你就得有美元储备,而且多少钱也不嫌多。

改革开放的时候,我国当时非常非常穷,想生产点商品跟西方交换,就得更新生产设备,问题是设备我们自己又不会生产,就得从德国日本买,但是那些国家只收美元,我们只好贱卖国内石油和稀土换美元。

现在这种情况在中国有所缓解,毕竟我们有三万亿的外汇储备,但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其他国家,并没有太大的改变。甚至我国这样的大国,按理说不需要那么多美元了吧?事实上并不是,大家依旧缺美元,一堆企业都欠了一屁股美元债,甚至我国那堆破产边缘的房地产公司,他们也欠了一堆美元债,他们借钱的利息非常高,动不动8%。

套路跟上文说的是一致的,每次美元放水,美国资本家拿到钱之后,在美国国内没啥投资机会,就跑去第三世界折腾,可以投资建厂,或者借给我国房地产公司套利。

就好像你从银行4%的利率拿到钱,7%再借给别人,收中间3%的利差。这种事看着离谱,其实很常见,做买卖的人都知道,因为你想贷款也不一定能贷到,只能是从二道贩子那里贷,人家就会收中介费。

大家注意到没,前段时间恒大有一笔美元债到期还不上,闹得满城风雨,后来还是工作组进驻才解决,恒大他们就是从国外机构借了美元。借了美元在央行换成人民币,然后通过这些钱来买地,向上游企业买水泥盖房等等,上游卖了水泥钢筋赚了钱,给员工发了工资奖金,大家都高兴,说不定也去买套房。

就这样,热闹非凡,但是这种繁荣本质都是“债务驱动”,或者说“借钱投资”,债务到期后,如果可以借新还旧,就可以一直玩下去,整体烈火烹油欣欣向荣,工程项目越来越大,工人工资越来越高,债务也越来越多。

只要美国那边不加息缩表,美元多到随意就可以贷到,大家都在赚钱,何乐而不为。但是这种好日子没法一直过下去,美国不可能一直这样玩,随着市场上美元越来越多,通货膨胀高企,迟早得加息,美国一加息缩表,就会找欠他钱的人要债,或者债务到期不续借了。

假如你是一个房地产公司老总,你们公司欠了美国人的债,人家到期要收回去,不续贷了,问题是现在你们公司不但没有钱,钱都在工程上,名义上身价几十亿,可事实上都是“账面资产”,你已经把那些钱拿去买地雇人了,着急还钱的时候根本拿不出来。

这时候你只有两个选择。想尽办法到处找人筹钱,能借美元就借美元,借不到美元就借自己国家的货币,然后去银行换美元。

问题是此时此刻大家情况都差不多,都着急还钱,你找别人借,别人还准备找你借呢,你得花比平时多得多的本币才能买到美元,美元越来越贵,汇率不断上升。如果凑不够,那就是另一条路,一个大家熟知的词,叫“暴雷”。

欠钱不还在资本主义世界是大事,会引发整个市场的恐慌,导致整体信用评级下跌,不止你们公司今后别想借,其他公司一起受影响。

俄罗斯在1998年发生过一次债务违约,也就是欠西方的钱还不上,申请延期(不是不还,是延期),导致俄罗斯卢布汇率暴跌,后来很长一段时间,俄国公司找西方借钱,利息是100%,也就是借一万,得还两万,还不商量。

大家可能纳闷,不借不就行了?可很多俄国公司是依赖国外进口设备的,一天都离不开美元,利息涨到这种程度,大批俄国公司倒闭。

这也是为啥前段时间恒大欠的美元债到期还不上,工作组迅速进驻解决,如果美元债暴雷,非常危险,不仅他们倒霉,中国一堆企业跟着一起倒霉。这是美元进入生产环节的效果,如果美元进入的是股票和房市等资产领域,逻辑也差不多。

不仅如此,美元进入很多国家的时候,往往要先兑换成那个国家的货币,比如进入中国,就得换成人民币流通,如果美元跑了,人民币也少了,你是个企业主,急需一笔贷款,可能这个时候就贷不到了,弄不好就倒闭了。

现在大家明白了美元加息缩表有多可怕了吧,会硬生生打断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之路,到处烂尾楼,美元走后遍地狼藉,更惨烈的是,美元的撤离把大家的信心也给带走了。没了信心之后,很多国家有钱人干脆把自己的房子卖掉,换成美元一起走了,结果经济进一步萎缩。

中等收入陷阱,可能就是这么来的,某个国家有点钱,但不是特别有钱,最容易被热钱洗劫。我国这些年很多操作,本质就是为了防止这种事爆发。

懂了这些,其实就能明白我国这两年为啥这么积极地“去杠杆”,去杠杆的本质就是降负债,等到你欠别人的钱少了,哪天人家让你还你才不至于还不上倒闭了。现在的企业都是连在一起的,互相欠着钱,可能一个大公司挺不下去,借他钱的那一堆公司都跟着倒闭了。

现在全世界就任由美元作恶?

1647852261470338.jpg

是,也不是。在最近这些年,确实没啥办法,谁让大家都需要美元呢,国家拿到美元,就好像你拿到人民币似的,可以消费、可以发展甚至可以救命。

别看俄罗斯整天叫板美国,他们找车臣人打仗,支付的依旧是美元,接下来购买挖矿所需的设备,也需要美元,倒也不一定他们自己直接买,可以通过第三国购买,但是美元是少不了的。中国资助非洲小国,拿的也是美元。

也正是因为美元这么重要,所以美国才能用这玩意搞大家。那美联储加息后,这些美元回了美国哪去了呢?

这些钱本来就是通过贷款放出来的,到时候回了美国进了银行就没了。不仅全世界的美元回到了美国银行,美国国内的美元也会有一部分回去,这样市场上的美元就少了,美国人觉得这样就能抑制通胀。当然了,加息是个过程,今天加点,明天加点,如果一次性加太多,可能会出大事。

到时候美国人手里的商品少了,买东西也少了,中国的出口数据可能会进一步下降,企业也可能更加艰难一些。其他国家也差不多,所以每次加息,最后都把整个世界搞得鸡飞狗跳。那如果其他国家不希望美元回去,有什么办法吗?

也不难,各国也加息啊,你支付的利息高了,那些美元放你这里就能赚钱,可能就不回去了,至少能少回去一些。

当然了,有些国家加息也不大有用,比如俄罗斯最近加息到20%了,这就是“绝望式加息”,依旧好像没啥用,因为大家彻底不知道怎么办了,只想把硬通货拿在手里,防止取不出来。

此外,加息会导致企业主非常艰难,因为现在的企业都是负债经营的,欠了银行一屁股钱,每个月很大一部分成本就是给银行的利息,银行加息,他们的运营成本就会上升,叠加出口萎靡,苦上加苦。那能不能降息呢?

降息会加速美元流出,最后国家储备美元都没了,土耳其前段时间就干了这么个飚事,现在外汇储备已经是负的了。很多企业急需西方的工业组件,去找银行换美元也换不到,可能就经营不下去了。或者去地下钱庄借,那个成本就非常非常高了,所以土耳其企业现在非常艰难。

相对来讲,我国现在整体还是很保险的,毕竟我国有着巨大的外汇储备,不会像韩国1998年那样外汇耗尽后还不上别人钱,任由别人摆布。

当时韩国没美元了,面临大规模违约,违约后利息会飚上天,于是向世界银行借钱,世界银行倒是借钱了,但是条件极其苛刻,要求韩国开放市场,提高外资持股比例,三星就是那时候大部分股票被外资买走了。

这次美元加息后,美元大量从中国抽走以后,我们市场上的人民币肯定就少了,为了防止通缩,我国可以降息保平安,外汇流走一部分也没事,谁要我们外汇规模大呢。放水规模很关键,如果放得多,可能会推高一些房价和股价,放得少那就那样了。

今年肯定不好过,政府工作报告大家可以看看,基本就一件事,就是稳就业。前天的经济会议上说,“今年需要就业的城镇新增劳动力达到约1600万人,是多年来最高。高校毕业生1076万,是历年最高。”

以往总说”今年是最艰难的一年“,叠加疫情、战争导致的能源价格上涨、美元加息,今年中国毫无疑问是2000年以来最艰难的一年。为啥要保5.5%的经济增长率呢?前几天看到一个测算,说是每1%的增长率,对应200万就业人口,5.5%那就是1100万。

接下来的事,我们只能是见招拆招,慢慢发展自己的内力和信用,就跟美英霸权交替似的,先别倒了,一直耗下去。等到实力超过太多,并且我们的货币在全世界更大家认同的时候,大家自然会慢慢抛弃美元,只是这个时间会很长很长。

美国在1894年就成了世界第一强国,超越了老牌强国英国,但是直到1945年之后,它的货币加了一张黄金的虎皮,才坐稳第一把交椅。这还是有战争加持的情况下,不然时间更长。

而且很多人有个感觉,觉得军力强货币就会硬,这个真不是,瑞士按理说绝对是个小国了,在过去百年里货币信用都超过绝大部分大国。苏联巅峰时期,大家也不愿意持有他的货币,甚至苏联国内,美元都比卢布硬得多,地下黑市里非常抢手。

由此看出,想超越美元,一方面得有军力护航,另一方面确实需要做得比美元信用好,不要学习美元摆烂才行。让全世界的各个国家都意识到,自己持有人民币能像当初持有美元一样花出去,并且人民币不会偷摸多印稀释大家财富,那时候人民币才能完成国际化。

美元为啥要跟黄金绑定?不就是为了承诺坚决不偷摸多印嘛。等到大家习惯了美元,它就跟黄金解绑了。这条路想也不用想会非常非常长,可能是我们有生之年系列,但是好消息是一旦走通了,别人想挑战也需要很多很多年。(来源:FT中文网、九边(ID:ertoumu893) 作者:夏春、九边)



                        

大局早已注定 俄乌之战最终怎么收场取决欧美有多硬                 
【研究员】:wh
大多数人对俄乌冲突最终走向的判断还是基于双方在战场的表现。而如今战场的表现又比较胶着,一方面俄军占据明显优势,另一方面他们确实也没拿出什么决定性的战果。所以现在什么看法都有,没个准信。不过战争的胜负并不是简单的比拼占地面积和杀敌数量,而是看双方是否通过这场战争达到了自己的战略目的。

                                 

1647852996453683.jpg

【博览财经特稿】俄罗斯的这次军事行动如果按斩首战的标准来衡量的话,进行得不算顺利,毕竟打了半个多月了连泽连斯基的影子都还没见着。他现在到底是在基辅待着还是在欧美的某个摄影棚里拍绿幕特效视频,谁也不知道。

但如果按照常规战争的标准来看的话,现在的进程算是比较正常。1991年的海湾战争打了42天,1999年北约轰炸南联盟持续了78天,2003年美国攻打伊拉克用了25天。所以现在还不到抱怨俄军进展慢的时候。那么问题来了:这场战争最终谁会赢?它将以什么样的方式结束呢?

胜负的真正逻辑

在聊这个问题之前先说一个基本的事实,我们一般认为这场战争是2月24日开启的,其标志是俄军发起进攻。但实际上在战争开始之前的2月18日,乌克兰政府军就撕毁了明斯克停火协议,向乌东部争议地区发起了进攻。

而根据俄罗斯南部军区在当地时间2月21日的报道,当天上午有乌克兰特种兵和两辆步兵战车进入俄罗斯境内,被俄军发现后双方展开激战。

不过攻击俄罗斯本土的乌军到底是不是受到乌克兰政府的指挥,这一点存疑。根据现有文件的解密,只能证实乌克兰国民警卫队司令在1月22日签署过进攻顿巴斯地区的命令。

现在的乌克兰当局是一个公知+寡头的联合体,政府高官里有很多人长期在国外生活。这样的政府对国家基层的控制力能有多强要打个问号。

大多数人对俄乌冲突最终走向的判断还是基于双方在战场的表现。而如今战场的表现又比较胶着,一方面俄军占据明显优势,另一方面他们确实也没拿出什么决定性的战果。所以现在什么看法都有,没个准信。不过战争的胜负并不是简单的比拼占地面积和杀敌数量,而是看双方是否通过这场战争达到了自己的战略目的。

对于俄罗斯来说,他的胜利标准并不是在战场上击败乌军或把乌政府赶下台,而是要拿到他想要的协议,这里面包括:乌克兰承诺保持中立,不加入北约;乌克兰承认克里米亚归属俄罗斯;乌克兰承认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即顿巴斯地区)的独立地位;乌克兰去军事化。

对于乌克兰来说,他的胜利标准也并非在战场上击败俄军,而是只要一直坚持着不接受俄国的条件直到战争结束,就算是赢了。

按照这个逻辑,决定战争结局的关键因素似乎就是乌克兰人的抵抗意志。只要乌克兰人能一直打下去,那么失败的就是俄罗斯。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现在普京已经骑虎难下,大规模军事行动带来的大量物资消耗让俄罗斯无力承受。这个看法对吗?

俄罗斯的经济发展虽然一泡污,但是短期的战时经济和长期的经济发展是两码事。汇率波动、金融产品、第三产业……这些东西在战时不是那么重要,战时经济拼的是石油、粮食、弹药……等各类军需物资储备。

作为全球主要的石油、小麦、军火出口大国,俄罗斯有巨大的战争潜力,这一点你制裁多少LV和可口可乐都改变不了。

当然,俄罗斯因为其衰弱的经济实力,确实无力支撑一场长期的大规模战争,但“无法支撑长期的大规模战争”不等于连几个月都坚持不了,我们在讨论一个国际事件的时候要有基本的常识:普京再莽也不会只带几天的干粮就贸然攻击一个几千万人口的国家。

目前俄国的战争后勤物资供应是没有问题的,掌握了制空权和战场主动后也保证了后勤物资运输的通畅。

事实上决定当前俄军战争意志的并非后勤保障的水平,而是取胜的希望,也就是他们拿到那个他们想要的协议的希望有多大。只要这个希望还在,俄军便没有停止进攻的可能。目前看来这个希望不仅还在,而且越来越大,所以接下来俄军只会加大进攻力度,直到乌克兰认怂签约。

不过也有不少人认为乌克兰军因为有西方的援助,所以能够坚持的时间比俄军更长,形势看好。

实际上在后勤补给这个问题上,乌军的问题只会比俄军更严重。他们的家底本来就薄,在丧失制空权后已经无法保障后勤物资运输通道的安全。

现在乌克兰东部的乌政府军主力的补给线路已被切断,其大型机械化部队要么被俄击溃,要么就因为缺乏油料弹药的补给而无法机动。于是他们就陷入了被俄军分割包围的状态,弹尽粮绝只是时间问题。

1647853013610362.jpg

北约虽然号称要给予大量的武器援助,但真正执行的时候还是以形象工程为主,不仅援助的大多数装备都是些老掉牙的库存积压产品,而且这些大佬只负责给,不负责运。

除了小型的反坦克导弹和便携式防空导弹等轻型武器还能勉强化整为零混进来外,大型主战装备基本无法运送给被围困的乌东军团主力。

我们还看到泽连斯基哭喊着要战斗机争夺制空权,但实际上乌克兰现在缺机场、缺弹药、缺飞行员,即使给他飞机也玩不转。

不过在听到泽连斯基的哭诉后,北约还是打算怂恿波兰把苏联时期的老米格29战斗机送给乌克兰(因为西方战斗机乌克兰飞行员不会开)。

波兰倒是同意把这些30多年古董送出去,但不想经自己的手送,毕竟毛熊会永远蹲在自己的身边,所以他们就把这些飞机丢放在德国机场让美国去送给乌克兰。

美国平时唆使别人干活是很麻溜的,但一轮到自己就怂了,他自己也不愿亲手把飞机送给乌克兰,毕竟毛熊手里的核弹头真的能打到他们头上。结果就是一顿扯皮后没人愿意送货,上演了一出“老鼠给猫挂铃铛”故事的真人版。

这个案例是整个北约军援的缩影,“谁去送货”至今还是一个难题。乌军现在之所以给人“形势不错”的感觉,主要是因为俄军的进展确实也是断断续续,并不流畅。

这里面的客观原因就是俄军的装备技术老旧、水平有限,尤其是无人机和精确制导武器严重匮乏,无法充分掌控战场信息和彻底摧毁对方军事力量。除此之外还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舆论压力大,为了尽量避免伤害平民攻击时投鼠忌器;另一个是在等待阶段性的谈判结果。

以上就是当前战场博弈的大体情况,然而决定这场战争的关键因素并不在战场内,而在战场之外。从战场表现去推测俄乌战争结局的思路一开始就错了,实际上在这场战争中,乌克兰人并不是主角。

俄乌冲突本质上不是一场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战争,而是一场俄罗斯和欧洲的战争。乌克兰领导人的或战或降,跟本国军队和平民的意愿关系不大,而主要是看背后的主子让他们怎么做。乌克兰当局背后站着的是欧美,只要欧美不想打了,这场战争就会马上结束。那么欧美会支持乌克兰打下去吗?很纠结。

随着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制裁,现在但凡涉及俄罗斯出口的天然气、石油、煤、小麦、镍……等等大宗商品价格全部原地升天,其中天然气更是比起去年同期狂飙了十几倍。

而且欧洲与俄罗斯在经济上撕破脸还会面临俄罗斯拒绝偿还欧洲债务的风险,如此又会引发欧洲债务危机……

法德两国是欧洲大陆的核心,战争到现在才打了半个月,这俩的态度就已经较战争开始时出现了180度大转弯,从一开始的要强力制裁变成了现在的表态“俄罗斯值得尊重”。

1647853031113870.jpg

这也没什么办法,毕竟这场战争打烂的是欧洲的饭碗。在马克龙多次找过普京后,最近法德两国又找到了中国,无非是希望中国可以劝劝俄罗斯,让其尽快达成停战协议,因为战事拖得越久,欧洲就越痛。所以这场战争最终会怎么收场,并不取决于乌克兰有多硬,而是取决于欧美有多硬。

双刃剑

因为五常在战前大概率进行了谈判,确定了五常不参战的底线,那么这也就意味着北约不会参战。所以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施压只能局限于政治和经济领域,于是西方就对俄罗斯采取了规模空前的经济制裁。

这个制裁又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国家层面的贸易封锁,一个是个人层面的包括名誉、财产在内的全方位掠夺。

西方的制裁虽然气势汹汹,但我们不能无视经济世界最基本的规律:协作共赢,对抗双输。

经济制裁不仅打击被制裁者,同样还会反噬制裁者。正如刚才所说,在俄罗斯的能源贸易受到威胁后,整个市场价格瞬间飞到了天上,欧洲人一夜之间就要准备回家烧柴火了。

好,既然制裁国家大家双输,那我制裁个人总没什么代价了吧?堂堂欧美诸国,捏不死一个国家还捏不死你一个人?

此次西方国家对个人制裁的打击面之广在二战后的世界里前所未有,即使是二战期间对平民的制裁,也是建立在与对方母国宣战的基础上的。而如今西方国家与俄罗斯并未交战,却仍然对该国平民进行了制裁。被制裁的人包括了搞体育的、搞文艺的、做生意的、甚至还有俄罗斯的猫和树,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这些被打击的个人和动植物和俄乌冲突有什么关系。

现在连柴可夫斯基这种已经作古的俄罗斯人都没放过,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想过以后干脆连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也不要用了。

1647853052615306.jpg

西方国家可能希望通过这样的行为让平民感受到利益受损的痛苦,然后寄希望于他们再去向俄政府施压放弃战争。

这个逻辑成不成立不重要,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国家在没有充分理由的情况下肆意抢劫平民,砸的是这个国家自己的信用。

现在西方国家集体这么做,那砸的就是他们两百多年来积攒出来的信用: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这个信用一直以来都是西方世界的战略优势,是他们相对其他后进国家的护城河,正是基于这个看似坚如磐石的信任,世界上的资本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会更相信西方国家的安全。

而这一次,他们把自己的桌给掀了。其实这个事件也正好说明了一个道理:产权从来就不是与生俱来的东西,他的归属也从来不是理所当然,产权的本质是暴力对资源的分配模式。

你通过汗水换来的财富,需要高阶暴力愿意为你背书你才能真正拥有,正所谓雷霆雨露莫非天恩。所以产权存在的前提就是分配这个产权的暴力能够活下去并且讲信用,而如果暴力本身坍塌或不讲信用,那么你之前所拥有的一切都面临清零的风险。

这个道理听着有些可怕,不过好在这个世界上不止一个高阶暴力。某个暴力可能太弱或太不讲信用,那么人们可以带着财产跑到更强或者更讲信用的那个暴力的地盘。

西方国家此次大规模不讲道理的制裁,客观上向全世界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和我为敌,我就不会对你讲任何的原则和底线。

面对这样的信息,其他国家就会采取两种应对的态度:第一是我尽量不要与西方国家为敌;第二是我要为自己留一条后路。

这两种态度互相之间并不矛盾,可以同时存在。所以今后世界上各个国家和个人会一方面尽可能的避免惹恼西方,另一方面又会开始狡兔三窟,不再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西方的篮子里。

我们总结一下,西方对俄罗斯国家层面的制裁会大幅提升自己的生产生活成本,甚至会导致其经济活动宕机;而他们对俄罗斯个人层面的制裁又会严重损害自身的信用,导致资本出逃,于是油价暴涨股价暴跌。那么遭到制裁的俄罗斯呢?他们扛得住吗?

严重的经济制裁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是一场灾难,不过俄罗斯因为经济结构单一,与西方国家的产业链协作范围小,反而有点“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的意思。

1647853066589196.jpg

他们目前有60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和西方以外的国家做做生意维持生计问题不大,即使能源交易被西方封锁,也依然可以卖给中印这样的大国。

欧洲的经济比俄国更高效,但同时也更脆弱。这就好比工厂虽然比农田赚钱多,但瘫痪一个工厂的难度远小于瘫痪一片农田。欧洲在对俄国开启全面制裁后就会发现,他们对俄国的依赖度要高于俄国对他们的依赖度,所以欧洲会比俄国更希望能够尽早停战。那么这场战争的进程会如欧洲人所愿吗?

俄军急不急?

对于俄军来说,战争最理想的情况是一开始就成功实施“斩首”,在一两天内瘫痪乌克兰中枢,接下来再从容的边打边谈。所以在战争最开始的阶段,俄军可以说是比较着急的。

但因为基辅早有准备,俄伞兵未能在第一时间控制住机场,等从白俄开进来的地面部队将机场攻下后,已经失去了先机。所以俄军未能在短时间内实现“斩首”和瘫痪乌克兰中枢的目标。

从那个时候起,这场战争就注定进入常规战争的状态了,战争逻辑也随之发生改变。这个阶段的俄军行动模式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多路推进,围而不攻”。

目前俄军已经围困了乌克兰首都基辅市、北部切尔尼戈夫市和苏梅市、东部工业中心哈尔科夫市、克里米亚附近的赫尔松市、南部工业重镇尼古拉耶夫市、还有亚速营老巢马里乌波尔县(隶属于顿涅茨克州),并剑指敖德萨市,离与整日要加入俄罗斯的德左共和国握手仅一步之遥。

1647853086541862.jpg

乌克兰的行政管理特点是一个城市管一个州,占领了一个城市就等于拿下了一个州。值得一提的是,尼古拉耶夫的造船厂正是我国航母“辽宁号”最开始建造的地方。

前文所说的俄军“未取得决定性的战果”,指的就是这些主要城市还没有完全攻克。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局面,很多人想当然的认为俄军现在内心很着急,被拖入了消耗战,已经是强弩之末马上就要扛不住了。

但是我们单纯的从军事常识的角度去思考一下,一场战争才开打半个月,强势的一方就对弱势的一方完成了分割包围,怎么就得出强势方是“强弩之末”的结论呢?

按照正常的战争逻辑去推理,俄军围而不攻的原因只有一个:他们觉得还不是时候。也就是说现在的俄军并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着急,这里面的逻辑不难解释:

首先,现在才打了半个多月,俄军的粮油弹后勤物资充足,物流通道控制掌握在手,不存在弹尽粮绝坚持不下去的情况,所以客观上没有着急攻城的压力。事实上在3月8日的时候美国国防部就表示俄军目前仍有95%的部队完好无损。

第二,抓不到泽连斯基,瘫痪不了乌克兰的中枢,速胜就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俄军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占领乌克兰的城市,而是逼乌克兰签城下之盟。

现在迅速攻占这些城市并不能给那个随时可以躲到国外的公知政府施加什么压力,反而还要管着这些城市的吃喝拉撒,为治理这些城市支付高昂的治理成本。

所以长期围困这些城市,掩护平民撤离,让驻守的乌军自己走向弹尽粮绝,消磨他们的抵抗意志,同时也让这些被围困的城市成为自己谈判的筹码,反倒是一个合理的选择。

目前俄军真正全力强攻的只有马里乌波尔,该城市规模不大,俄军攻击它的唯一原因是这里是军事重地,乌克兰纳粹亚速营大量在此驻守。很显然俄军并不打算接受这支纳粹军队的投降。

而亚速营知道俄军不攻击平民,便用平民做为人质来抵挡俄军的进攻,目前他们已经禁止平民出城,甚至在俄军留下的人道主义走廊里铺设地雷。

当然,在实战中俄军体现出来的战术水平并不高,打得远没有美军那么漂亮,但毕竟乌军更菜,所以俄军在战场上取得战略上的主动是没有什么悬念的。

看着俄国不紧不慢的在乌克兰给欧洲放血,欧洲追求停战的迫切性只会越来越强,现在唯一的变数是美国。

最后的结局

美国人隔岸观火,欧洲再大的安全风险也威胁不到他,而被战争打烂的欧洲将出现大量的廉价资产等着他们去抄底,从欧洲逃离的资本也会有一部分前往美国。

疫情以来,因为美元的大肆放水,导致欧元一度走向强势,而这波对欧洲的打击足以让欧元再次跌落,让财富重归美元怀抱。除了赚钱以外,美国在政治上的好处也显而易见,如果最终通过此战拖垮俄罗斯,那么美国就少了一个战略上的威胁。

欧盟领导人在2月25日的会议上就决定对俄罗斯实施包括能源在内的经济制裁,但现实中对俄罗斯的能源制裁则迟迟没有落地。

现在市场上能源价格的飙升,更多的是对可能发生的制裁的巨大担忧,而不是因为制裁已经发生。但仅仅是一个市场的担忧,就已经在欧洲造成了巨大的震动,毕竟西欧国家的资源并不丰富,远比不上他们的大哥美国。

不过美国在最开始的时候也没有禁止自己的公司与俄罗斯进行能源交易,他们就一直等着欧洲的制裁落地然后去倒卖俄罗斯的能源薅队友的羊毛,塑料兄弟的气质俨然拉满。

所以美欧双方在俄乌冲突中的关系其实很微妙,一方面他们属于同一阵营,都有消除俄罗斯威胁的目标,但真打起仗来,放血的只有欧洲。

当然了,为了他们自己心中的“正义”,欧洲的血也不是不能放,但凡事都得有个度,总不能一直放到死。基础能源的价格一下子蹿几倍甚至十几倍的这种涨法,已经不是老百姓用不用得起暖气的问题了,而是全欧洲的工厂要不要放假的问题了。

但就美国目前的态度来说,他还不想马上结束战事,拜登在3月8日明确开启了对俄罗斯的能源制裁。美国人终于发现盟友的羊毛也没有那么好薅,不得不开始自己带头了。

这样做当然会给美国自身带来巨大的损失,所以他们也开始运作松绑对委内瑞拉和伊朗的石油制裁,搞了一出“拆委油补俄油”。总的来说,美国的转圜余地要比欧洲大得多。

1647853108204979.jpg

只是这一次带头冲锋并没有得到盟友的积极响应,事实上积极响应的只有英国一家。欧盟委员表示还要研究研究,德国、荷兰、匈牙利等国则干脆直截了当的表示了反对。

现在的西方集体内部必然会出现巨大的分歧,首先会分成两个派别,一个是希望继续打下去的“拱火派”,另一个就是希望尽快停战的“灭火派”。

而“灭火派”内部又会分成两派,一派是主张通过施压俄国实现“灭火”的“压俄派”,一派是主张通过施压乌克兰来实现“灭火”的“弃乌派”。

对于西方国家来说,这些路线各有利弊。如果“压俄派”成功,就可以巩固和加强西方体系的影响力,但这个路线难度很大。“弃乌派”的成功难度小,但其成功的代价是削弱西方体系的地位,差不多等于西方服软的意思。

目前“压俄派”和“拱火派”的立场较为接近,在看到之前对俄国的施压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情况下,他们的打击面扩大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已经开始牵扯到大量的局外国家。

现在基本上只要不表态和西方国家一起孤立俄罗斯的国家和个人,都会成为打压或者潜在打压的对象。

这些派别之间的博弈又会导致乌克兰政府的左右摇摆,他也不知道该听谁的。在西方集团内部达成共识之前,俄乌谈判必然是谈不出什么结果的。所以只要俄罗斯继续保持进攻的态势,整个事件的核心矛盾就会从俄欧矛盾转化成西方国家的内部矛盾,尤其以美欧矛盾为主。

而这实际上才是决定战争进程最后的悬念:美国到底打算把欧洲这根柴火烧到什么程度?

不过我个人的判断呢,美国再怎么贪心也不可能真的一搞到底,因为战争持续时间的长短对于美国来说只是多赚少赚的问题,对于欧洲来说则是生死存亡的问题。等欧洲实在退无可退的时候,美国还是会做一些让步,总不能在解决对手前先把盟友解决掉了。

整个事件最后的结局大概率就是乌克兰被抛弃,欧洲会给乌克兰政府施压结束战争,然后乌当局认怂。

当然理论上乌克兰人的抵抗意志也会起到作用,但历史上能够靠平民的抵抗意志去掀翻列强压力的案例凤毛麟角。因为这需要大量的、拥有共识统一的英雄人民,而现在这个连卫国战争共识都维持不住的乌克兰很难让人看好。

那么俄罗斯会不会在最后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呢?应该说至少能拿到大部分。

首先是乌克兰的去军事化:我刚开始的时候一度以为“去军事化”是通过一纸协议来实现的,到现在才发现俄罗斯所谓的“去军事化”是物理层面上的意思。

目前为止乌克兰大部分的军事基地和军事工业已被摧毁,他们在半个月内从一个军工+农业大国成功蜕变成了单纯的农业大国。可以说这个目标已经基本“打成”。俄军无论如何都不会空手而归,“牙齿”被拔掉的乌克兰已无力在未来用武力威胁有俄军“维和”的顿巴斯地区。

至于承诺不加入北约,这个协议达成的难度其实并不高。乌克兰在2010年的时候本来就签署过不结盟的法案,只不过在2014年的时候又给改了,现在大不了再改回去。以后还想改的话只要不怕挨揍,照样可以再改过来。这个承诺说到底只是一个纸面协议而已,当下为了停战去签这个字的压力不大。

最后是承认克里米亚归属俄罗斯和顿巴斯地区的独立地位。这个是最难的,因为涉及到乌克兰内部的民意问题。考虑到乌克兰之前已经在事实上放弃了克里米亚,所以当前焦点是顿巴斯地区。

然而这个事首先看的还是西方国家的停战意愿,只要西方国家总体的停战意愿足够强,“压俄派”又无法取得决定性的成果,那么乌克兰就不得不接受失去顿巴斯地区的现实。至于乌克兰的民意,既决定不了什么,也谈不上可靠。

世界上像我国这样拥有强烈大一统共识的国家非常少,再加上乌克兰本来就是西部亲欧东部亲俄的分裂格局,所以寄希望他们的民意去对抗大国意志是不现实的。

至于说泽连斯基会不会成为乌克兰的民族罪人?这根本就不重要,傀儡只要服从好主子的命令,自然会有大量的舆论资源来维护他的“英雄形象”。

当然了,如果承认顿巴斯地区独立的协议实在无法达成,那么至少会达成一个乌克兰保证不对该地区动武的协议,这将是俄罗斯的底线。所以综上所述,俄罗斯大概率会拿到,至少大部分拿到他想要的东西。乌克兰人的命运最终将取决于大国之间的勾兑,这样的剧本我们并不陌生。

经验和教训

从乌克兰身上学到的:对于一个国家的执政来说,傀儡政府永远是最坏的选择。他们的一大特点就是切身利益大都在国外,只要能让国外的主子满意,国内怎么折腾都无所谓。

而对一个国家最大的折腾就是动摇其国民的基本共识,乌克兰当局要树立亲西方的共识,就需要消除苏联的历史影响,结果他们连卫国战争的意义都要否定。

随着卫国战争的共识被摧毁,乌克兰境内的新纳粹势力迅速发展壮大。2014年敖德萨惨案,乌克兰纳粹烧死亲俄派48人,主要肇事者至今仍逍遥法外:从2014年到现在,共有超过14000名亲俄的顿巴斯地区的平民被杀,大都拜这些新纳粹主义者所赐。所以对于顿巴斯地区的平民来说,打进来的俄军就是救星。

而乌克兰当局对该国纳粹组织的态度只能用匪夷所思来形容。2014年有一个新纳粹组织“右区”公开了他们绞死数名乌克兰警察的视频。一年后,乌克兰总统顾问亲自跟他们进行了沟通,沟通内容居然不是伸张正义命其投降,而是向他们提出了一个将该组织全面合法化的建议。更奇葩的是,“右区”根本看不上这个铁饭碗,果断拒绝了收编的建议,直接把这条高级别的舔狗给踢开了。

与跪舔纳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乌克兰当局对真正的忠诚良将毫不手软。在2014年乌克兰危机期间,该国精锐的金雕特种部队奉命动武平息暴乱,结果事后被新上台的临时政府扔出去当安抚民众的替罪羊。临时政府强迫他们公开下跪道歉,并最终将其解散。

这些百里挑一的特战精英们报国无门,只能无可奈何的去克里米亚投靠愿意接纳他们的俄罗斯,于是乌克兰用来背锅的弃子就这样成为了俄国重用的精锐。

1647853128849046.jpg

乌克兰政府这种对低阶暴力妥协,同时跪舔垃圾、抛弃精英的自我阉割式执政模式,导致该国在近几年迅速陷入了军阀四起,长期动荡的局面。

现在乌克兰境内活跃的纳粹组织非常多,除了刚才说的“右区”以外,还有“阿佐夫营”、“顿巴斯营”、“安达尔营”,“龙卷风营”,“亚速营”……等等。

乌当局挨个去跪舔,总有舔成的,比如说臭名昭著的亚速营就被乌克兰国民警卫队收编为了正规军。而正是这些纳粹正规军,如今正在重点城市中大量扣留平民作为阻止俄军进攻的人质。他们在这几天居然还和乌克兰的其他友军部队发生了冲突,可以看到这根本就是一群完全不可控的人。

经过乌克兰政府这几年的荒唐操作,该国的国家共识早已被摧毁得七七八八。即使没有俄乌冲突,他们也难免走向分裂和割据,甚至会出现纳粹组织控制的地区。

从俄罗斯身上学到的:战争需要钱,国力是根本,要打最好攒够钱再打。到了战场上精确制导武器不能心疼,没有足够的远程制导武器,就只能让战机抵近低空投弹,这会将昂贵的战机和飞行员置于巨大的风险之中。

空袭的强度和规模一定要足够,在通过大规模空袭摧毁敌方主要战斗力和抵抗意志前,不要轻易开启陆地战场。在战争中要取得绝对的信息优势,要让战场对己方单向透明,避免对方组织起有效的反击。

如果实施了西方反对的军事行动,那么必将遭受他们全面且无底线的制裁。不过这个制裁最严重的水平就是现在在俄罗斯身上表现的这样了。我们需要有所准备,但也不必太过恐慌,西方的顶格制裁连俄罗斯这种卖基础资源的国家都摁不住,更不要提其他的五常了。

从欧洲身上学到的:制裁是把双刃剑,不要轻易去制裁大国,以免制裁出“挥刀自宫”的效果。信用是财富的基础,不要轻易砸烂自己的信用。不要着了蚝爹油的道,该烧煤的时候还是得烧煤,不仅性价比高,关键时候还能让自己多一个选择。

如果为了追求效率而把经济命脉绑在别人身上,那就老老实实的做个和平主义者,不要到处去拱火。凡事要以国家现实利益优先,不应为了其他国家的利益或者政治正确的嘴炮价值观去作茧自缚。

从美国身上学到的:美国这一波下来是底也抄到了,钱也回流了,战略对手也打击了。借刀杀人的同时还能顺便揩队友的油,这属于是赢麻了。当然了,美国人能做到这一点,前提是他们对其他国家的强大控制力。

从外交到内政,从民意到高层,美国对各国都实现了全方位的渗透和控制,所以他们才能在万里之外操控整个事件的关键节点,同时美国还利用其强大的舆论影响力向各国施压,强迫很多本来可以置身事外的国家进行站队,这就是世界第一强国的手腕。

不过美国对其他国家的施压实在有点过分,已经引发了第三世界的集体反弹。印度、巴基斯坦、中东诸国等势力甚至罕见的站到了统一战线上,共同反对西方的道德绑架。

1647853164361720.jpg

未来的格局

为什么西方一直要针对俄罗斯?其实俄罗斯在历史上并非没有倒向过西方,在叶利钦时代和普京初期,俄罗斯都曾全面下跪,但却并没有换来西方的接纳。

我们看待很多问题往往会从当下的利弊关系中去总结出一套合理的解决方案。但在现实中,不管是个人还是国家,他们处理事务的方式都不可避免的受到历史的影响,所有的认知都是从漫长的历史中积累而来的。

就拿俄罗斯来说,从现在的角度看,他确实不过是一个经济落后,产业链薄弱,只能靠卖资源度日的国家,并不对西方构成多大的威胁。

虽然他的武器库里有很多祖上留下来的好东西,但是缺乏足够的经济支撑,其强大的军力不可能长期维持。所以按现在的情况,西方完全没必要去对俄罗斯步步紧逼,让他自然衰落就好。但如果从西方国家的历史经验出发,那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历史上的俄罗斯是一个非常强悍的存在,他在19世纪一直威胁着整个欧洲,虽然在20世纪初的时候曾一度崩溃,但他不仅没有就此消亡,反而是重新在废墟中崛起了一个更强大的苏联,并在二战的时候横扫欧洲,战后则与美国平分天下。

这样的历史经验足以让西方国家对俄罗斯致以最高水平的尊重:不灭了你我心里不踏实。

而且客观上俄罗斯的疆域确实非常广阔,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尽管现在其他的各项指标很拉胯,但如果仅从地图上看,他仍然有称霸欧亚大陆的底子。

美国的外交策略就是当年英国搅屎棍的2.0版。英国搞的是欧洲均势,美国搞的就是欧亚大陆均势,他不允许这块大陆上出现一个体量巨大的强国,同时也不能让欧盟做大。挑拨陆权国家之间的矛盾是海权国家一直以来的惯用手法。

一旦欧洲和俄罗斯融合,俄罗斯的能源和欧洲的工业就将形成互补性极强的超级经济体,欧元也将对美国造成巨大的威胁。

美国就曾多次在欧元刚要崛起的时候去把水搅浑,例如发动科索沃战争和打断北溪二号天然气管道项目。如今挑动乌克兰事件,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断绝欧洲和俄国抱团的可能,也将加速欧元的衰落。如此一来,美国就仍是那个“最靓的仔”。

对于中国来说,现在的俄罗斯是一个难得的可以吸引西方火力的“肉盾”,这完全是当下现实的利益关系决定的。这两个国家在地理上背靠背,在地缘政治上共同被西方包围。俄罗斯的存在可以为中国分担很大的压力,说是“唇亡齿寒”也不为过。

不过就这场战争而言,中国其实是一个局外人,只要俄罗斯不会因为此战而过早崩溃,以后还能继续为我们分担压力,那么这场战争最后打成什么样对中国来说根本不重要。

客观的说,虽然俄罗斯取得此次战争胜利的悬念不大,但他们长期发展的前景并不乐观。

大国的核心问题永远在国内,如果他们不能扭转经济发展的颓势,那么他们早晚只能接受“退居二线”的结果。至于俄罗斯的经济问题到底出在哪,这又是另一个话题了。反正对于中国来说,我们要做好在未来几年后独自站到赛场中央的心理准备。

而得益于中俄两国之间的高度互信,当前与中国接壤的四周没有一个能够对中国造成威胁的敌对势力,于是中国就没有必要投放太多资源用于陆地的地缘争端,而可以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开拓海洋上面。

这样的地缘格局,实际上已经接近于一个海洋国家的格局:自己的身边没有敌人,敌人都在海的另一边。

如果一个国家既有这种海洋国家的格局,又有大陆级别的丰富资源,那他就可以调用大量的资源对海洋进行开拓,实现“陆权入海”,美国就是最好的例子。

另外,俄罗斯的行为模式虽然谈不上谨慎,但他们这种豁出去的举动在客观上为全世界打了个样,测试出了西方制裁强度的上限。

西方国家在战事开始后无节制的扩大制裁打击面,为了追求多增加一点点优势而不惜放弃自己多年积攒的口碑和信用,这恰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当前西方体系的外强中干。

当一个体系在丛林世界中露出了自己虚弱的一面,接下来就将出现越来越多的掀桌和背叛,最终将该体系带到分崩离析的边缘。而面对一个濒临崩溃的体系,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主动上前去踹一脚。

战争终将过去,但这只是一个开始,随着旧秩序的衰落,一个乱世的大幕正在徐徐的打开。(来源:观雨大神经(guanyudashenjing) 作者:观雨大神经)



                                 
                                           人物广角
                 



中国物流江湖腥风血雨 一代枭雄最终卖掉了公司                 
【研究员】:wh
2018年,德邦正式在上交所IPO敲钟,崔维星迎来人生的高光时刻,坐拥身家70亿元,一度被戏称为“厦大首富校友”。然而,快递江湖风起云涌,群雄辈出——京东系蔚然成军,阿里系兵强马壮,王卫和顺丰笑傲江湖,还有拼多多和段永平撑腰的极兔迅猛崛起。江湖人来人往,不胜唏嘘。

                                 

1647933351623663.jpg

【博览财经特稿】大佬崔维星终究没有守住一手创立了20多年的德邦。出生于山东,崔维星曾以全校第二名的成绩考入了厦门大学会计系,毕业后选择到广东打拼。1996年,崔维星创建了德邦的前身”崔式货运”,赚来了第一桶金。最巅峰的时候,德邦是中国零担之王。

2018年,德邦正式在上交所IPO敲钟,崔维星迎来人生的高光时刻,坐拥身家70亿元,一度被戏称为“厦大首富校友”。然而,快递江湖风起云涌,群雄辈出——京东系蔚然成军,阿里系兵强马壮,王卫和顺丰笑傲江湖,还有拼多多和段永平撑腰的极兔迅猛崛起。江湖人来人往,不胜唏嘘。

一笔震撼收购诞生 52岁山东老板把公司卖了

伴随着一纸公告,德邦官宣卖身。3月11日晚,德邦股份公告称,德邦股份实控人及一致行动人等与京东卓风签署协议,在满足交易条件的情况下将转让控股股东德邦控股的股份。转让后,京东卓风通过收购德邦控股将间接控股德邦股份,持有德邦股份66.4965%的股份,股票也将在3月14日复牌。

1647933370528328.jpg

虽然此次收购并未披露交易金额,若以德邦2月27日停牌前的130亿元市值计算,此次收购作价约为86亿元。此外,据德邦股份最新披露的要约报告书显示,交易完成后,京东卓风将触发全面要约收购义务,此次要约收购价格为13.15元/股,要约数量为2.77亿股无限售条件流通股,收购最高所需资金为36.4亿元。

收购过程可谓是一波三折。在收购消息落地之前,德邦股份曾在2月27日、3月1日、3月6日连续三次发布停牌公告。

最终,德邦还是易主京东,同时德邦创始人、董事长兼总经理崔维星将不再是公司实控人。这也意味着,快递江湖的一代枭雄崔维星,终究还是与自己一手创立起的企业,走过二十多年风雨后说了再见。

1970年出生于山东诸城,崔维星在高考那年以全校第二的成绩考入了厦门大学会计系。1992年本科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了广东省中国国际旅行社,担任财务部会计一职。尽管这份工作在当时是“铁饭碗”,但崔维星不甘于现状,一年之后选择了辞职。

此后,在机缘巧合下,崔维星于1994年加入了广东国旅下属企业国际货运公司,并前往中山开拓航空货运业务,成立了“速达货运公司”。可令人没想到的是,公司业绩刚有起色,总部却决定放弃中山业务,还将办公大楼、车辆设施等一并收回。

但崔维星并不甘心。于是他向亲朋好友筹措了10万元资金,在1996年创建了德邦快递的前身——“崔式货运”。彼时,崔维星只盘下一个8平米的小门店,员工也只有四名——除了他和妻子,还有两位是司机和搬运工。

尽管起步如此艰难,崔维星却靠着自己的不懈努力,仅用一年多的时间里,就闯出了一条路,积累了二十余万元的资产。由于业务的关系,崔维星在1998年结识了南方航空老干部航空货运处。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承包该处业务,创新推出了空运合大票的物流新模式,在业内引发轰动。

很快,凭借着此次合作,崔维星赚到了真正的第一桶金。2000年8月承包结束后,崔维星拿着300万元正式成立了德邦物流,专做空运代理业务。此时没有人能预料到,崔维星与德邦将会在中国快递江湖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代枭雄,昔日厦大首富校友最后败走物流江湖

时间来到2001年,德邦遭遇了第一次危机。彼时崔维星判断,汽运将是未来的一大趋势,但德邦高层内部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最终导致两位高管出走德邦另立门户。尽管元气大伤,但崔维星还是坚持在广州白云开通第一条长途汽运专线——广州至北京线,正式进军国内公路汽运领域。

由于初次尝试汽运,各方面的条件还不成熟,德邦汽运业务连续两年亏损。但经过时间证明,崔维星的判断是正确的。

2004年,德邦首创“卡车航班”业务,凭借“空运速度、汽运价格”的显著优势,迅速占领零担物流中高端市场,一举奠定了德邦在国内公路零担领域的地位。随后,德邦的汽运业务很快占领了华南市场,并在2007年首次超过空运业务收入。

2009年,崔维星将德邦总部搬到了上海青浦,这也标志着德邦由区域性公司向全国性公司迈出关键一步。随后一年,德邦营业收入超过26亿元,率先打破了此前零担物流业25亿元的天花板,由此成为行业第一,坐上了零担之王的宝座。

此后,德邦的业务发展高歌猛进,2013年11月上线了快递业务,同年一年就铺设了1600家网点,并在2017年突破200亿元营收。2018年1月16日,崔维星迎来人生的高光时刻——德邦成功实现IPO,正式登陆了上交所。

彼时,崔维星到达个人财富的顶点,持股身家70亿元。当年厦大正举办百年校庆,崔维星自掏300万元,包下一艘豪华邮轮,请同届师生来了趟厦门到日本宫古岛的邮轮游,他也因此被厦大校友戏称为“厦大首富校友”。

在同年7月,德邦在北京水立方高调召开了品牌更名大会。崔维星在水立方的舞台上宣布,德邦物流正式更名为德邦快递,全面聚焦大件快递市场,并喊出了“让天下没有难送的快递”口号。

1647933384582695.jpg

但恰恰正是这次转型,为德邦日后的衰落埋下了伏笔。由于聚焦快递需要投入大量的末端派送资源,但德邦因为采取直营模式,难以收回服务成本。不仅如此,德邦在快运业务也遭遇劲敌——顺丰快运在2020年的市场份额就已达到20.3%,是德邦的两倍。因此,转型后的德邦尽管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公司的经营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却出现明显下滑。

财报显示,2018年至2020年,德邦的快运业务收入分别为112.1亿元、107.5亿元、100.5亿元,呈现逐年下滑。相对应的,德邦的快递业务这三年收入分别为114.0亿元、146.7亿元、166.6亿元,在公司总收入的占比分别为49.50%、56.58%、60.58%。可以看出,快递业务比重虽然在不断提升,但增速却十分缓慢,远未达到预期。

而据德邦今年1月28日披露的业绩预告,2021年归母净利润为4.91亿元,预计同比减少67%到87%。对于业绩预减,德邦在公告中坦承,宏观环境整体景气度有所下降以及大件运输领域竞争加剧使得公司收入增速放缓,且全年油价处于高位对利润产生不利影响;而内部策略方面,公司基于长期布局持续加大资源投入,成本、费用阶段性承压。

曾几何时,德邦被誉为物流界的“黄埔军校”,早在2006年就面向本科高校启动校园招聘,在短期内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甚至当时许多友商在招聘时,一度表示“德邦的员工优先录用”。

但如今,德邦却在公司治理方面频出负面。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德邦许诺报销快递员工的车辆停车费、充电费,但在报销之后却又在工资中扣除;并且网点的员工流动性较大,很多快递员只待了一两个月就走了。就连许多德邦人也在论坛内感慨:“现在的德邦已经不是以前的德邦”,卖身显然早已成为了定局。

实际上,崔维星曾经也自我反思过,“我过去有点骄傲了,之前德邦一心想要做大,要快增长,要做规模,但长远看还是要做专。”但这种反思对于拯救德邦,似乎于事无补。

时间回到2009年,崔维星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可以接受并购,但至少是十年之后,“在我还有能力带领导德邦往前奔的时候,是不会考虑的。”没想到,如今却一语成谶。

中国快递江湖大变 你一不小心就可能掉队了

德邦被京东收入麾下,背后是中国物流江湖腥风血雨,这已经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

早在2007年,刘强东力排众议开始自建物流,并于2017年成立京东物流集团。2021年,京东物流在香港上市,无论服务还是口碑在行业内屈指可数。截至2021年12月31日,京东物流已有超30万一线员工。收购德邦,可以弥补京东在大件货运上的短板。

京东正在缔造自己的京东速度。去年9月,中国物流资产与京东智能产发发布联合公告称,京东同意收购中国物流资产9.16亿股股份,购买价为每股4.35港元,总价为39.9亿港元。而今年2月8日-2月15日,京东产发又连续4次增持中国物流资产,斥资约85亿港元。至此,京东对中国物流资产持股87.19%。

而在增持期间,中国物流资产原董事长李士发辞职,京东集团副总裁胡伟取而代之,他同时也是京东产发的总裁。京东产发是京东旗下提供基础设施资产、物业管理与综合服务的子集团,曾于去年获得高瓴、华平投资等总额预计约7亿美元的投资,一跃成为了独角兽。

资料显示,中国物流资产是国内领先甲级物流设施供应商,2016年港交所敲钟时,曾为首家登陆港交所的中国物流地产企业。截至2021年半年度,中国物流地产在全国拥有38个物流园及179个物流设施,总建筑面积318.72万平方米,并与聚美优品、本来生活、顺丰速运、小米、博世、格力电器等企业保持合作关系。

此外,京东还将触手伸到了达达集团。今年2月,京东完成对达达集团的增持,蹭持后京东将手握达达集团约52%股份。达达集团是我国知名的本地零售与配送平台,也是“最后一公里”配送版图强悍的玩家之一。

至此,中国快递江湖最新格局浮出水面——京东系出炉,阿里军团虎视眈眈,王卫和顺丰自成一派,还有最新搅局者极兔来势汹汹。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的快递巨头呈现“四通一达”的格局——百世汇通、申通、中通、圆通、韵达。如今,“四通”中大多数已悉数被阿里收入麾下,再加上自身庞大的菜鸟网络,阿里系已经成为隐形的物流霸主。

而行业大哥王卫,选择和阿里保持距离。去年第四季度,顺丰控股业绩实现新突破,原因之一是2021年9月,顺丰控股成功收购了嘉里物流51.5%股份,嘉里物流联网将成为顺丰国际部,助顺丰在内地及港澳以外扩展业务。

当然,现在成长最快的快递巨头是极兔。2020年,东南亚快递巨头极兔速递强势进军中国快递市场。这匹黑马背后创始人是李杰,他曾是OPPO创始人陈明永的得力干将,而陈明勇正是外界公认的段永平四大门徒之一。据媒体公开报道,由于同属段永平系,极兔前期的大量订单均来自OPPO及拼多多。去年10月,百世集团以68亿元向极兔速递转让其在国内的快递业务。

物流正在成为中国新的基础设施,重要性不言而喻。当下,京东和顺丰靠着服务质量取胜,而曾经实力强劲的三通一达却开始显现颓势。正如德邦最终黯然卖身京东,这个世界没有一劳永逸的躺赢生意,你稍一松懈就可能掉队了。(来源:投资界 作者:刘博)



                        

与ofo小黄车有得一拼 昔日中国网约车鼻祖沦为“骗子公司”                 
【研究员】:wh
危险来得猝不及防。2015年,人类商业史上发生了一场载入史册的补贴大战。Uber在进入中国一年后,其CEO卡兰尼克向全球投资人宣布,他要在中国市场烧掉 10 亿美金的补贴,这是一个天文数字。滴滴即刻迎战,就像点燃了石油桶,双方烧钱攻势愈加迅猛。

                                 

1647933682502954.jpg

【博览财经特稿】近日,贾跃亭被曝造假,法拉第未来(FF)1.4万订单里仅300辆付了款。这不是贾跃亭第一次“造假”了。乐视网曾因连续10年财务造假,被监管处以2.4亿元罚款。

那场退市风波中,数十万户股东卷入其中,至少13家银行、11家券商和21家公募因此爆雷。易到用车也被卷入其中,至今无法抽身。

很多人认为,Uber是全球网约车的鼻祖,实际上,易到用车比Uber早了2个月。最风光时,易到用车占据80%的市场份额,日均订单已经达到100万。

这两年,易到用车每况愈下,申请退款的排队人数近3万人,与ofo小黄车有得一拼。

1647933692714835.jpg

在黑猫投诉平台,“易到用车”的位居黑榜榜首,相关投诉高达1600余条,被网友吐槽为“骗子公司”。

1647933703951595.jpg

昔日中国网约车鼻祖,沦为“骗子公司”,易到用车输在哪了?

坐拥4000万用户,高傲又保守的易到

在网约车江湖里,易到用车才是“老大”一般的存在。2010年,易到用车正式成立,比Uber早2个月推出,比滴滴出行、快的打车提前了整整2年。

可以说,易到用车是中国网约车的鼻祖。创立易到用车与周航的糟糕经历有关。他在上海虹桥机场排队打车时,经常一两个小时叫不到出租车,有时还会排错队。他开始思考:有没有一种专门面对高端商务人士的租车服务,哪怕价格高点也没问题。

彼时,汽车租赁市场异常火爆,神州租车、一嗨租车斗得正酣。易到用车绕开了传统的租车市场,只做专车。

从创立之初,易到用车就很“高级”,在用户体验上更为严苛。易到最大的优势是乘客和司机可以相互选择。易到司机必须戴白手套,在接单后,还能收到用户喜好推荐,比方说乘客是否想和司机聊天、对车内音乐的偏好。

在周航的理想蓝图中:易到的司机应该温和有礼、谈吐不凡,即使有人想从北京打车到西藏,司机也必须接单。易到用车备受追宠,一直保持着80%的市场份额,一度形成垄断之势。

危险来得猝不及防。2015年,人类商业史上发生了一场载入史册的补贴大战。Uber在进入中国一年后,其CEO卡兰尼克向全球投资人宣布,他要在中国市场烧掉 10 亿美金的补贴,这是一个天文数字。滴滴即刻迎战,就像点燃了石油桶,双方烧钱攻势愈加迅猛。

出行价格一路狂跌,甚至低于出租车起步价,用户手机上同时下载五六个打车软件是常有的事儿。一路领先的易到用车在这场争夺战中,高傲又保守。它态度很明确——决不参战。红杉资本曾希望易到能加入专车大战,被周航拒绝了。

易到团队算过一笔账,他们用了无数个模型测算,这场烧钱大战不可持续,撑不过3个月。周航显然低估了这场持久战。整个2015年,Uber中国烧掉了25亿美元,滴滴烧掉了122亿元人民币,双方基本打平。

周航这才意识到自己判断错误,但是易到用车再想跟进,资金已经玩不起了。情怀救不了生意。在烧钱大战之下,易到的日订单量缩水一半,日亏金额3720万元。易到用车无奈退居二线,从主场领军者沦为市场边缘者。

与乐视决裂,拖垮“买主”

易到的至暗时刻,正好是乐视的高光时刻。2015年,乐视网成为创业板疯狂上涨的龙头,市值一度逼近1600亿元,相当于同期在美上市的9个搜狐。

乐视向易到伸出了橄榄枝,以7亿美金拿到易到66.67%的股权,成为易到的控股股东。但这笔投资是一颗定时炸弹,为易到的“倒下”埋下伏笔。

乐视入主后,发起史上最长的“充值返还”活动,长达9个月的充100返100补贴。高傲的易到还是低头了。短短半年,易到充返总金额就已经达到了60亿人民币,超过了乐视的投资总额。易到起死回生,日均订单已经达到100万。贾跃亭制定的三个百万目标提前达成了。

但易到的资金窟窿越来越大。联合创始人杨芸说,乐视借平台补贴的方式,消化掉乐视的库存产品,但易到并没有降低成本。

其后,周航得知了一笔莫名其妙的贷款:乐视以易到为主体,向银行贷款14亿。周航写了一封撕破脸皮的公开信,踢爆了乐视与易到之间的矛盾,直接告诉外界:那笔14亿贷款到账后,乐视挪走了13亿。三天后,周航、杨芸等联合创始人发布声明,辞去易到所有相关职务。

埋下的雷终究是爆了。因为这个资金窟窿,2个月后司机开始拿不到钱。易到给了各种借口,反复拖延支付时间,但愤怒的司机们围堵了易到办公室。

易到与乐视也被称作是创业版“农夫与蛇”的故事。2016年,乐视爆发财务危机,易到被二度卖身。韬蕴资本与乐视之间涉及几十亿元的经济纠纷,韬蕴CEO温晓东以“明股实债”的方式接盘易到。

易到早已不是中国第一网约车平台,而是一个吸金黑洞,其负债金额远超出了韬蕴资本的想象。在接手易到时,贾跃亭承诺易到整体负债不超过23亿元,直到入主后,温晓东才发现自己被骗了,易到整体负债飙升,接近50亿元。

1647933722699429.jpg

温晓东所指的刘弘是乐视网联合创始人,也是贾跃亭最亲密的搭档之一。韬蕴资本曾公开转让易到全部或部分股权,不惜半价甩卖,但无人接盘。

温晓东有苦难言,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为易到解决债务问题。因耗费大量资金,已无法支撑团队运营。说白了,韬蕴资本不仅没有救活易到,反被易到拖垮,陷入自身难保的泥潭。

易到承诺的线上提现时间一拖再拖,最终落空。雪上加霜的是,一把手巩振兵离职,徒留一个烂摊子,易到再次深陷危机漩涡。

14亿烂账!又一场ofo押金闹剧?

如今的易到,烂账一堆,已沦为了司机和用户口中的“骗子公司”。易到用车累计被执行人记录38条,被执行总金额14.1亿元。沉重债务背后,买单的是每一位信任过它的普通人。

在APP中,申请退款的排队人数持续攀升,已近3万人,司机提不了现,用户退不到钱。

1647933736685515.jpg

这场面和当年的ofo如出一辙。时至今日,超过1600万ofo用户仍然未收到应退押金。ofo做出“骚操作”撩拨用户,但这并不能挽救ofo的“押金”难题,更遑论是资金窟窿越来越大的易到用车?

易到曾多方自救。2019年,易到曾心怀歉意地推出“混付模式”。简单来说,用户账户里的余额,只能支付车费的30%,剩下的车费需要用现金。这种“霸王条款”让用户炸了锅,纷纷投诉。

去年9月,为了拉拢司机入驻,易到放话取消抽成模式,尽管如此,司机并不买账,他们已经不敢相信易到了。司机不接单,用户打不到车,易到用车陷入恶性循环中,难以翻身。

有用户,账户里的2000元余额,退了两年都没成功,还花不出去。3月10日,黑猫投诉发布2021年度红黑榜榜单,在网约车领域,易到用车高居黑榜榜首。

争了这么多年,大众已经习惯使用网约车。但价格战对用户真的实惠吗?

短期内,用户或许能够享受白菜价,但价格战也会引来“薅羊毛”的投机者,司机团队良莠不齐,还容易混入违规外地牌车辆。当出行回归到正常运营时,无论是美团,还是滴滴,拼的不再是价格,而是服务。

除此之外,“安全”一直都是网约车行业的“心结”。长沙女孩莎莎乘货拉拉搬家,因面包车三次偏航,从车窗跳车受伤,后抢救无效而亡。快狗打车等131款APP曾因违规搜集用户信息,被工信部点名。

网约车平台不只是简单的烧钱,安全问题才是底线。但不侵犯司机和用户的权益,不成为下一个“易到”,同样是底线。

补贴大战终究会归于沉寂。易到创立之初,周航一直琢磨着“怎么做好服务”。原本的易到,虽然规模不大,但聚集了一批优质用户,他们确实因“服务”“高性价比”而选择易到,有的用户甚至充值上千元。易到曾风光无限,坐拥超4000万用户和600万车主。

一手好牌打个稀烂,市场对易到已经没有耐心了,用户投诉、司机流失、负债累累又官司缠身……“失败就是创业的一种宿命,是一种不可避免的东西。”周航在湖畔大学的开学典礼上曾说。

如果没有那场近乎疯狂的补贴,或是没有投资者的“挟持”,易到的宿命会改变吗?不管怎样,毫无底线的补贴,只是续命一时,最后坑的还是自己。(来源:金错刀(ID:ijincuodao) 作者:星辰)



                                 
                                           社会热点
                 



腾讯阿里裁员 对依靠互联网产业城市不啻一颗惊雷                 
【研究员】:wh
简单算一笔账,光引进10万个本科应届生,只花掉财政10亿,这个金额在杭州郊区都拍不到一块像样的地,但却可以给杭州带来数万个购房资格,从而间接促进杭州高价卖地。这笔买卖划不划算?肯定划算。所以这种买流量的模式,也是一种互联网思维。

                                 

1647934183238898.jpg

【博览财经特稿】还记得从曹山石的博客里,曾看到这样一个故事:2016年,基金经理和同行一起看房子。对方在看一套十万一平的顶级地段房,基金经理说太贵了。对方说:这套房子,如果未来经济平稳,2025年会涨到20万/平;如果经济不好,2020年就到20万/平了。

基金经理陷入了沉思:太深刻了!

当时,曹山石对这个故事,是这样解释的:经济不好,意味着地方政府对房地产的依赖会大幅增加,北京五环内房价将全面超越纽约。没有合理逻辑说得通政府可以忍受一线房产价格出现大幅下跌。

时至而今,当我们再回头看这个故事,在惊叹巧合之余,会感慨万千:2022,经济形势很差,在北京上海,10万+每平的高价,在核心区域,确实只能买一些老破小了。一些物业比较新、学区比较好的楼盘,价格大都15-20万每平。

然而,也正是因为经济形势不好,部分区域的高房价正在反转。这其中,就有我们谈的“互联网小区”。

高薪群体正式步入非景气周期

近日,中概股大跌,腾讯阿里齐齐上了热搜,内容都是裁员。

1647934202299045.jpg

对于腾讯阿里裁员上热搜的消息,其实感觉挺无语的:地产全行业都在裁员,涉及几百万上千万人,从没见有热搜关注;阿里腾讯几十万人的体量,裁个员居然有一亿人在关注。不得不说,互联网的话语权,还是掌握在互联网企业手中。

从另一方面看,近乎全民都在关注腾讯和阿里,说明这两企业的地位和垄断程度也非同凡响——阿里腾讯都躺平了,其他大厂还会远吗?

而裁员,也意味着这些高薪群体,正式步入了非景气周期,这更意味着,房地产行业又少了一群大客户。

1647934213871574.jpg

在地产行业内,买房者第一大客群是地产人,因为资源和信息临近的关系,地产人在买房方面的嗅觉总是快人一步,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

第二大客群便是互联网从业者(程序员),不仅仅因为程序员们是高薪多金群体,更因为互联网行业在传统意义上属于朝阳行业,无论是政府还是其他购房者,都相对认同互联网公司能给落地区域带来更多的附加值,其中就包括房价。

事实上,当今一二线城市,有互联网公司扎堆的区域,基本都是这个城市的房价高点:例如北京的海淀(昌平)、上海的张江、深圳的南山、广州的琶洲、武汉的光谷,等等。

1647934236295025.jpg

再比如北京西二旗,聚集了腾讯、百度、网易、快手等一系列互联网大厂,可以说,西二旗是全北京人均身家最高的区域。而西二旗人,从集体宿舍回龙观,到最高置业理想上地学区房,西二旗人在买房观念上,就从来没输过。

所谓“郎写代码妹测试,公司内网定终身”,西二旗人在买房问题上比绝大多数同龄人要早熟许多。他们也擅长存钱,不差钱的互联网大厂们还往往会慷慨的提供数十万上百万无息购房贷款,部分“码皇”更有赖以发家致富的公司配股……

也正因为如此,去年海淀的楼盘,出一个火一个,甚至连带着昌平北清路的限竞房,也开盘即清盘。

1647934247883749.jpg

转入非景气周期对依靠互联网产业城市不啻于一颗惊雷

刚刚说了,互联网企业的荣枯与否,关系着程序员的收入,更关系着区域房价。而对政府来说,互联网企业是否景气,不仅关系到税收,还关系到城市区域治理。

例如杭州。杭州是中国互联网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可以说没有之一。我说的不只是大家所谓的移动支付、电商、直播这些,还有杭州的城市管理者、规划者、运营者,在经过数年互联网意识浸淫、大佬的引导后,也具备了所谓的互联网思维,并开始在他们的具体实践,这在国内来说是无可争议的第一。

例如,传统为官之道是“宁可不做,不可犯错”的理念,然而在杭州,城市管理者们的容错率变得很高,各种追风口的区块链产业园、人工智能小镇,金融小镇、电竞产业园、广告产业园、直播电商产业园,以及被笑称为“创业者坟墓”的“梦想小镇”层出不穷。站在城市运营的角度,这是一种广种薄收的互联网思维,目的就是为了尽最大可能孵化大企业和留住产业。

再比如,自“苹果王”开放西湖为城市客厅之后,从市一级到区一级,他们都具备懂流量买流量的能力。杭州一年人口净流入大约30万,应届本科到杭州就业租房补贴1万元,应届硕士3万元,博士5万,认定人才购房补贴百万,房票摇号优先。简单算一笔账,光引进10万个本科应届生,只花掉财政10亿,这个金额在杭州郊区都拍不到一块像样的地,但却可以给杭州带来数万个购房资格,从而间接促进杭州高价卖地。这笔买卖划不划算?肯定划算。所以这种买流量的模式,也是一种互联网思维。

时至而今,如果杭州互联网产业衰落,对杭州影响几何?单单看令人眼花缭乱的杭州云城、城西科创走廊、之江实验室、未来科技城等阿里楼市概念,就知道阿里巴巴真的不容易,一家企业就得带飞杭州上百平方公里。

1647934261592204.jpg

如此,腾讯阿里裁员,转入非景气周期,对于杭州、深圳等依靠互联网产业的城市来说,绝对不啻于一颗惊雷。

受经济寒冬影响最大的不是三四线城市

世界正在步入经济寒冬,这是不争的事实,虽然有人管这个叫新常态,但掩盖不了不景气的事实。(然后高层开始弱化GDP这个概念,毕竟当前的GDP增速目标是5.5%……)

此前,我们都以为,经济不景气,首先受打击的就是三四线城市,这些城市本来就没有什么高大上的企业,一些老旧的地方国企,靠资源吃饭的公司,很难抵挡住经济寒冬。而一线城市由于集中的是大企业,高科技,高利润的行业,这些企业在经济寒冬中,比三四线城市里的那些企业搞击打的能力强得多。

但实际上,在三四线城市里,那些发展粗放的行业,比如煤碳、钢铁、基建、石油、有色金属、机械制造,实际上在这个经济寒冬越来越有活力——光看看最近一年暴涨的股票,大多集中在基建、有色金属和石油采掘、煤炭电力钢铁行业。

1647934277772379.jpg

所以,从这方面看,经济寒冬,受影响最大的不是三四线城市,反而是以互联网产业为特色的一二线城市。

究其原因,一个是国内互联网流量见顶,连最基层的农民都会淘宝抖音了;另一个,则是原来大家预计俄乌冲突,中概资产、互联网会成为世界资金的避风港,但现实是俄罗斯被金融制裁各种归0,俄罗斯富豪私人财富被公开掠夺,导致全球资金觉得还是欧美资产安全。

令人担心的是,这一次资金从中概互联网出逃,可能不是一种短期的避险行为,而是一种彻底抛弃的决策。而这,也将是我们当下最大的经济黑天鹅。(来源:地产八卦女(dichanbaguanv) 作者:陈庆)



                        

补齐短板是当务之急 中国要吸取俄罗斯金融教训                 
【研究员】:wh
在能源产品以外,俄罗斯大量自然资源被暂时排除出世界市场,也造成供给侧的巨大成本压力。以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农产品为例,俄罗斯和乌克兰都是世界小麦出口大国。开战到现在,美国芝加哥期货市场的小麦价格涨幅已经达到70%以上。

                                 

1647934663353778.jpg

【博览财经特稿】乌克兰局势目前仍然胶着,虽然我们不知道这场战争还要持续多久,但是它对于世界经济的影响已经可以窥见一二。

首先,通货膨胀如烈火烹油,短期内将会愈演愈烈。目前世界市场石油价格已经在120美元左右浮动,而拜登正式签署了禁止俄罗斯能源的行政令,具体包括禁止进口俄罗斯原油和某些石油产品、液化天然气和煤炭;禁止美国对俄罗斯能源部门的新投资;禁止美国人资助或支持在俄罗斯投资能源公司等。一旦能源制裁落地,世界市场的能源价格恐怕还有不小上涨的空间。

在能源产品以外,俄罗斯大量自然资源被暂时排除出世界市场,也造成供给侧的巨大成本压力。以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农产品为例,俄罗斯和乌克兰都是世界小麦出口大国。开战到现在,美国芝加哥期货市场的小麦价格涨幅已经达到70%以上。俄罗斯和白俄罗斯还是世界钾肥生产前三名的主产地,而氮肥的主要原料则是天然气,西方对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经济禁运带来的化肥价格飞涨使得几乎全球的粮食生产成本都会受到大幅度影响。

1647934674536960.jpg

乌克兰冲突前,金融市场原本预期西方通货膨胀率在基期效应的影响下,在今年第一季度之后会趋向平缓甚至出现下降,但是现在战争和经济制裁毫无疑问将拖延通货膨胀率下降的时点。

同时,欧美增加国防开支的需要又导致欧美短期内推迟收紧货币政策。这其中欧洲央行会比美联储的态度更加鸽派一些,美联储目前在3月加息25个基点,远远不如市场战前预期的50个基点。欧洲央行恐怕在今年都不一定有能力加息了,这也导致了欧元兑美元汇率一路下跌。

很多媒体会把欧元兑美元汇率下跌作为资本流出欧洲、流入美国的一个证据,进而佐证美国在这场战争中的行为动机就是搅乱欧洲,造成恐慌,进而推动资本回流美国来弥补加息造成的市场资金紧张,但是现实中金融市场的表现并不能支持这个说法。

美欧汇率变化更多的是货币政策差异造成的结果。如果欧洲市场真的有恐慌和资本外逃,那么主要欧洲国家的国债必将面临被抛售的压力,市场利率必然会出现相应的变化——就像俄罗斯被经济制裁之后,央行一夜间加息1050基点到20%来稳定金融市场。

从欧洲几个国家国债收益率的历史变化图也可以看到这个变化。

1647934689882826.jpg

2010年欧债危机最高峰期间,希腊一度被认为即将破产和退出欧元区,许多投资人也认为欧元可能不复存在,这一切都反映在希腊国债的收益率上,从2009年10月的4.6%涨到2012年初的29%,投资者抛售希腊国债并转移资金进入其他国家。

而从俄乌开战到现在,处于乌克兰边境的波兰的国债收益率的确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但是还远远没有达到恐慌的程度。法德两国的国债更是几乎没有对战争做出任何明显的反应。

而欧美股票市场从年初到现在基本都有10%以上的跌幅,随着加息时刻的临近,全球的资金成本都在上升,除了大宗商品和军工企业产业链,大多数国家和行业今年都面临相当严峻的挑战。资本由于战争从欧洲逃向美国的故事虽然动听,但是并不符合实际情况。

乌克兰战争对于通货膨胀和货币政策的影响在未来几个月内最为显著,而更长的时期内,这场战争对于国际经济秩序最大的影响却是美欧共同制裁俄罗斯中央银行,冻结俄罗斯外汇储备这件事。

在传统的西方经济学和金融学课本里,美国国债是无风险资产的典型代表。即在所有金融资产中,美国国债是资产定价的那个“锚”,所有其他资产价格的收益率都是根据锚的变化,在国债收益率上依据风险大小增加不同数量的基点来确定自己的价格。当然,后来欧元地位逐渐稳固,德国这样的欧洲核心经济体发行的国债,也成为欧元资产里的“锚”,一度享受负收益率的市场待遇。

今天,“无风险”这个定语现在恐怕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了。美国制裁了俄罗斯和伊朗两个中央银行,欧洲制裁了俄罗斯中央银行。对俄罗斯而言,几千亿原本以为无风险的发达国家国债现在可能连本金都拿不回来。

根据各国政要的发言,美欧看起来对于这个制裁工具的效果十分满意。未来,这么顺手的工具,欧美用来制裁别人恐怕也顺理成章。夸张地说,到时候恐怕就连吃豆腐脑是甜党还是咸党都可以作为制裁理由。

我相信许多国家此时都有了警惕的心理,外汇储备的地缘政治风险已经大到每个国家都不得不重视的地步了。不管其他人怎么做,中国应该如何应对这种风险?

首先,“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分散投资理论在这里依然适用。我国目前外汇储备约有3.3万亿美元,根据有限的报道可以知道我们持有的绝大多数都是发达国家的国债。

1647934701202507.jpg

分散投资,就是考虑将持有资产的范围从主要发达国家扩大到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联合国有193多个成员国,除去由于战乱和极端贫穷的几十个国家,我们可以考虑持有发达国家以外的近百个其他国家的国债,尤其是那些资源相对丰富,和向中国实体投资比较多,或者持有较多人民币资产作为其外汇储备的国家。他们以本国货币为基础发行的国债都应该纳入中国外汇储备的备选范围。

这些非发达国家的本币国债肯定有一定的缺点,比如很多国家的货币都不能自由兑换,不少国家货币政策不够稳定经常导致货币贬值等等,但此时保值增值应该是我国外汇管理的次重点,首要目标则是要保证外汇储备本金的安全,因此这些缺点都是我们可以承担的代价。

需要指出的是,当前是美国加息周期,美元对其他货币汇率增加,非发达国家尤其面对着货币贬值和资本流出的严重问题,我们在这些国家货币贬值和利率较高的时候买入他们的国债,正是雪中送炭,恰当其时。

其次,3.3万亿的外汇储备太多了,即使按照上面的建议实施了分散投资,我们最终投资在发达国家资产的数额恐怕也过高了。所以另一个对策就是加大进口,将这些外汇花出去。

这些外汇应该花在哪里?首选当然是高科技产品,可惜这条路当前大部分走不通。对外投资也是一样,真正有价值的企业能够被收购的并不多。为了国内经济长远考虑,中国的外汇可以大量购买的仍旧还是自然资源和大宗商品。

以石油为例,据市场估计国内石油总储存能力是14亿桶,目前只储存了不足10亿桶,还不够支持国内石油消耗100天。所以,国内还有很大的充实原油储备的空间,而且总储存能力还可以继续大规模增长。按照今天的石油价格,即使国内石油总储存能力翻一倍,再增加14亿桶的石油进口,花费外汇也不到2000亿美金,还没有这一次俄罗斯央行被冻结的资金多,而28亿桶石油也不过是国内200多天的消耗量。

和石油一样,我们需要为每一种国内依赖进口的、可以长期存储的初级产品建立一个单独的战略储备,如天然气、铁矿石、稀土矿、有色金属矿石等等,将国外中央银行电脑里作为字节存在的外汇变成储存在本国境内实实在在的大宗商品和工业原料。

就像石油战略储备机制一样,增加储备能力就需要制造储油罐,修建输油管道等等,而其他原材料的储备需要建设大量运输设施和仓储设施,在内需增长乏力的今天,这样的基础建设投资正好可以作为刺激内需投资的一种途径。

最后,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需要加快推进。政府需要为进出口企业使用人民币结算外贸提供一些政策优惠。当然,这样的政策难免会导致不少企业为了骗税而进行假出口,这又需要其他的监管措施跟上加以防范。

这场战争可以提供给我们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在我们总结这些别人以鲜血换来的经验教训的时候,抓紧时机,补齐短板正是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来源:观察者网 作者:金钟)



                                 
                                           形势分析
                 



央妈上缴1万亿元利润相当降准说法不准确 真实意义具深远影响                 
【研究员】:wh
不管我们购买的是美国、日本、英国还是欧元区国债,它们的利息,肯定也是美元、日元、英镑和欧元,绝对不会是人民币。但,按照央行的说法,这笔钱用于留抵退税和增加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很显然嘛,你不可能拿着美元,对企业留抵退税或者给地方政府转移支付——1万亿元,铁定是人民币。

                                 

1647935490918660.jpg

【博览财经特稿】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弄出来了个大新闻,向财政部上缴利润超过1万亿元。

1647935501494687.jpg

1万亿元是个什么概念?

根据财政部发布的2021年财政收支情况,2021年整个国家的财政收入为20.25万亿元,1万亿元相当于这个总量的5%——唯一能与央行这个利润规模相媲美的,是中国烟草(2021年烟草行业实现工商税利总额13581亿元,实现财政总额12442亿元)。

相比之下,全中国纳税最多的企业,是工商银行和华为公司,其每年为国家财政收入所做的贡献,立即就遽降至1000亿元左右的水平。相当于10个华为缴税的“利润”。有人不仅就问了,央妈怎么赚出来的?

按照央行公告里的说法:“结存利润主要来自过去几年的外汇储备经营收益”。

《中国人民银行财务制度》,提到了央妈有三个方面的收入:

利息收入,指央行所持有资产形成的利息,包括金融机构再贷款利息收入、再贴现利息收入、邮政汇兑资金往来利息收入、专项贷款利息收入、金融债券利息收入和其地利息收入等——最典型的,央妈每一笔MLF(中期借贷便利)操作后,就形成对商业银行的债权,央行就会收取相应的利息。

业务收入,指人民银行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办理业务过程中除利息收入以外的相关收入,包括外汇储备经营收益、金银业务收入、手续费收入、证券买卖收益、预算外的专项收入、其他业务收入等。

其他收入,指与人民银行业务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收入,包括对外投资收益、院校经费收入、租赁收入、赔款收入、其他收入等。

按照央行的说法,本次的收入应该属于第二种——业务收入。我们都知道,央行有高达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这些外汇储备中的绝大部分,肯定不可能是现金,很大一部分都会买成美国国债什么的,这些外国国债,每年都会产生一部分利息。

不过,不管我们购买的是美国、日本、英国还是欧元区国债,它们的利息,肯定也是美元、日元、英镑和欧元,绝对不会是人民币。但,按照央行的说法,这笔钱用于留抵退税和增加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很显然嘛,你不可能拿着美元,对企业留抵退税或者给地方政府转移支付——1万亿元,铁定是人民币。

从外汇储备投资收益——外汇,到支付给财政部的人民币,中间需要一个转换。这就涉及了大多数人关心的问题是,这1万亿元到底是不是印钞而来?

第一种情况:如果央行拿着得到的外汇利息,在国内银行间市场抛售,转换成人民币,那么,这不涉及新的印钞,只是中国境内的外汇,在央妈和银行间的分配问题。

这种情况是有可能的,因为《2014 年中国跨境资金流动监测报告》提到, 外汇储备在经营管理中产生和积累的外币形态收益,会不定期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卖出兑换为人民币。

第二种情况:如果央行的外汇储备利息,实际上仍然留存在海外,并未转移到国内,在这种情况下,给财政部上缴利润只有一个途径,那就是“额外印钞”。

我个人推测,这种情况的概率更高。为什么呢?因为,自2020年疫情以来,中国央行统计的外汇占款规模增加(人民币)只有1000亿元左右,这就意味着,过去2年中国基本没有利用外汇印钞,这意味着,外汇储备投资收益,大概率仍然留存海外。

再结合央妈在上缴利润声明中,提到了一句:“结存利润按月均衡上缴”。这句话意味着,这1万亿元人民币并非一次性缴给财政部,而是按月均衡上缴。而要想做到“均衡上缴”,就是逐步把这些外汇经营收益,直接由央行结汇。

利用外汇储备的利息收入印钞,理论上说,是有坚实的货币储备,所以不是财政赤字,当然也不会造成财政向央行透支,由此就有了人民银行后面的额外强调:

“……上缴结存利润,不会增加税收或经济主体负担,也不是财政赤字,……,不会造成财政向央行透支。结存利润按月均衡上缴,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规模保持稳定,……”

所以,我们可以做出推断:1)这1万亿元,大概率是额外印钞,是新增基础货币,用外汇收益作抵押;2)这1万亿元,并非一次性印钞,而是细水长流,按月支付给财政部。

从上面的判断出发,网上有人说,央妈上缴1万亿元利润,相当于降准,这种说法并不准确。降准影响的是广义货币规模的变动,而这1万亿元并非广义货币,而是基础货币,这种基础货币额外增加1万亿元,对于金融环境的宽松,效果要远大于降准。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最新的资产负债表,目前,人民币基础货币(储备货币)总规模为33.12万亿元人民币,其中22.57万亿元是外汇占款(包括货币黄金和其他国外资产)。如果未来一年之内增加1万亿元由外汇资产所支撑的基础货币,大约相当于中国外汇占款规模增加4.4%,基础货币总量增加3%。

1647935519220411.jpg

假定央行把这1万亿元基础货币,分12个月时间,按月支付给财政部的话,准备金率不变,到了2023年3月份,这1万亿元将提高中国广义货币增速3个百分点——按照中国目前的广义货币供应量244.15万亿元,这意味着7.37万亿元的新增广义货币。

对比2016年以来中国广义货币增速,你应该可以看到,如果广义货币增速在目前的水平上提升3%,大概是个什么样的水平。

1647935541910041.jpg

这,或许才是央行这一次所谓的“上缴利润”的真实而深远的影响。

另外,根据人民银行当前的资产负债表构成,外汇占款与基础货币总量的比值在2/3左右,这就意味着,目前人民银行利润来源构成中,外国债券的经营收益很可能远大于本国债券(以及再贷款、各种粉)的利息收入。

根据目前的情况判断,中国人民银行的本国利息收入,很可能就已经在央妈的各种公开市场操作中使用——也就是说,已经在目前的央行资产负债表中体现。但未来,如果中央财政还是不太紧缺的话,这部分“利润”,理论上说也是可以上缴财政部的。

实际上,对于美、欧、日、英这种不怎么持有外汇储备的央行,其几乎全部的利润来源,都是本国债券的利息,而且,这种利息收入,央行要么用在了新的债券购买上,要么,也都上缴给了本国财政部,下文提到的美联储,就是个最好的例子。

号外:关于央行上缴利润的事儿

在信用货币体系之下,各国央行向各国的财政部“上缴利润”,是一件非常普遍的事儿。

以全球央行的央行——美联储为例,其2021年向美国财政部上缴利润1074亿美元,其上缴利润最多的2015年,上缴利润高达1170亿美元。1074亿美元是个什么概念呢?

当今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苹果公司,其2021财年的净利润也就947亿美元。也就是说,美联储作为一个单独的机构,比苹果公司还“挣钱”。更进一步说,苹果公司挣钱,绝大部分利润都分给股东了,上缴给美国财政部的税收总额其实没多少。

相比之下,美联储挣钱,几乎把全部利润都要上缴给美国国库……美联储的利润怎么来的呢?

要知道,美元本身,就是美联储持有美国国债(用国债抵押)而印刷出来的,而美国国债都是有利息的,这个利息收入就构成了美联储利润的主要来源。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美联储大肆实施QE政策,直接下场买入大量国债和房地产抵押债券,这些债券,都会产生大量的利息收入,由此导致其上缴美国财政部的利润自2009年之后一路猛增……

随着2016年之后,美联储缩减资产负债表规模,特别是利息相对较高的MBS规模,其上缴利润也逐渐缩水,而2020年疫情危机之后,美联储再度入市“无限量”购买国债和MBS,这导致2020年起,美联储的“利润”再度开始暴涨……

1647935557944557.jpg

不仅美国央行上缴利润,日本银行法、英国银行法,也都对央行利润上缴有明确规定。而《中国人民银行法(2003年修正)》也规定,“中国人民银行每一会计年度的收入减除该年度支出,并按照国务院财政部门核定的比例提取总准备金后的净利润,全部上缴中央财政”。所以,中国人民银行的这个利润上缴,理论上说是没有问题的。(来源:财主家的余粮 作者:财主家没有余粮啦)



                        

低端人口红利正在消失 简单中间商赚差价机会正过去                 
【研究员】:wh
去年教培行业被整体关停整顿,而教培可认为是学校和学生之间的中间商……本来学校授课、学生学习就可以了,可硬生生的多出来一个校外培训、甚至一些培训机构和学校/老师间还有牵扯不断的联系(老师在培训机构授课或学校通过培训机构违规掐尖录取学生),就这样增加了中间商环节、同时也增加了家长负担和社会成本。

                                 

1647935720129138.jpg

【博览财经特稿】今年2月,银保监会公布一组数据。截止2021年底,全国保险公司在保险中介监管信息系统执业登记的销售人员为641万人,相比上一年2020年底的842万人,整整少了200万。若以2019年顶点的912万人来比较,短短两年时间内、居然减少近300万。

执业登记的销售人员是谁?其实就是我们大家经常接触到的保险销售员,他们不属于保险公司的员工、跟保险公司签订的是代理协议,没有底薪、没有社保、多劳多得、赚的是提成,相当于保险公司跟投保人之间的中间商。

中国经济正在异常鲜明的去“中间商赚差价”

无独有偶,另一个从业人员减少300万的职业是医药代表、这可是一个曾经令很多人“羡慕嫉妒恨”的职业……只需常驻在各大医院和医药销售公司,就能赚取令人叹为观止的收入。这么好的高薪职业,怎么说减少就减少呢?因为监管环境变化。

2017年“两票制”推行,意味着药品从药厂到医院,只能最多经过一级代理和经销商两个中间环节,杜绝之前的多级代理和经销、层层加价增加药品和医疗负担。

而到了2020年12月,《医药代表备案管理办法(实行)》实施,明确要求“医药代表不得承担药品销售任务,实施收款和处理购销票据等销售行为”等七条禁令。至此,医药代表彻底褪去销售功能、而转向了咨询服务功能。

医药集采、让药品从厂家近乎直接到医院,缩减了中间加价环节;两票制让药品最多经过三个环节卖给患者(医院或许要加一次价)、也减少了中间加价环节;医药代表去销售职能、减少了贿赂回扣返利,同样减少了中间加价环节。

如果观察下近两年中国经济的变化,会发现去中间商环节的不仅仅是保险和医药。

去年教培行业被整体关停整顿,而教培可认为是学校和学生之间的中间商……本来学校授课、学生学习就可以了,可硬生生的多出来一个校外培训、甚至一些培训机构和学校/老师间还有牵扯不断的联系(老师在培训机构授课或学校通过培训机构违规掐尖录取学生),就这样增加了中间商环节、同时也增加了家长负担和社会成本。

就连二手房买卖,政府都在有意的去中间商环节……至今已有包括深圳、杭州、宁波、上海、郑州等在内的众多城市都纷纷推出了官方二手房交易平台,毕竟二手房佣金高达3%左右、而像北上广深最普通的房子其总价都在500万靠上,这样算一套房子的佣金可就十多万了、已超过了绝大多数中国人一年的收入。

中国经济,正在异常鲜明的去“中间商赚差价”。

变化或许太快让人有些措施不及

而在以前不是这样的,一件商品,从制造厂家到消费者手里会经过很多中间商环节:从厂家到全国经销商、到区域经销商、到省级经销商、再到市级/县级经销商、之后进入商店再流入终端消费者的手里,而这期间的每一个环节都会加一次价。

结果是什么呢?制造厂家没赚到钱、消费者又掏了高价格,钱都被中间商赚走了。因为中间商环节如此重要、对应的就是中间商环节利润丰厚,中间商环节构成的销售渠道也就在经济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并由此催生了大型的线下销售平台企业……苏宁、国美、永乐、五星等曾经的电器卖场风光一时。

中间商环节有没有必要存在呢?有必要,但若环节过多、且没有提供创新性增值服务的话就是资源浪费和凭空增加成本……一件商品,经过省级、区级、地市级经销商就是商品的简单来回搬运,提供了多少有价值的增值服务呢?

所以苏宁/国美等大卖场斩断了中间环节,降低了成本、以低价吸引消费者并由此做大,但它们后来又抽佣过多、演变成“屠龙少年变恶龙”则是另一个话题。

中间环节过多有客观原因,主要是通讯技术落后下的信息不对称、以及物流不给力,而现在这一切早已天翻地覆。互联网的普及、物流业的发达、信息平台的完善等让中间商环节越来越少。

生产厂家的商品最短经过几个环节、能达到消费者手中?一个环节、甚至不经过中间商可直接卖给消费者。

厂家可以把商品放在类似京东这样的电商平台仓库里,全国各地的消费者通过京东平台购买了商品、可直接从京东仓通过物流发货,甚至能实现当天送达消费者手中。如果厂家跟消费者建立了连接,可通过自己的直销平台(比如微信公众号)直接卖给消费者。

减少中间商环节,厂家赚取了利润、消费者获得了实惠、杜绝了过多的无效劳动和浪费,让生产消费更有效、资源配置更合理。

中间商的目的是促进销售,并且很多是没有附加有效价值的劳动、只是一味的逼定客户购买,为了实现销售而去销售、却给消费者和社会带来损害……买错保险、过度医疗、填鸭式学习、买了无用的郊区房产等等。

低端人口红利正在消失

中间商环节的减少,主要是科技的进步,但也不可否认也是低端人口红利的消失。

之前中国劳动人口充裕,因此有了人口红利…准确的说是低端人口红利,大量的人口没有专业技能、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培训,因此工资低、待遇差。

既然人工成本低、那就大量的使用人工呗,于是也就有了人海战术……大量的人去做销售、用各种营销技巧和套路去逼定客户,在此期间很多人成了成本、做了炮灰、耗费了时间精力和青春。

随着劳动力人口的相对减少、生活成本的提高,之前低成本雇佣的模式已难以为继……谁都想多赚钱、过更好的生活,有谁愿意成为人口红利中的低成本呢?

那怎么做呢?更多的人做研发、做技术、做确定性的服务,而不是做中间商环节、比如销售等。

只要商品和服务足够好、只要能切实解决存在的需求,是不需要怎么营销、也不怎么愁销售的。

苹果的手机、电脑等各种电子商品,需要强有力的营销、甚至各种营销技巧去逼定客户么?不需要。因为它的商品和服务足够好、确实满足了部分人群的需求。台积电的芯片生产缺客户么?芯片等高科技商品需要营销么?

什么情况下才需要营销和技巧呢?在商品和服务同质化、且产能过剩情况下才需要,一句话就是:实力不够,营销来凑!

于是,很多中间环节其实就是无效劳动和人力资源的浪费,并没有提供市场所需的商品或服务、也创造不出增量社会财富……属于非生产性劳动,这在他们的收入中也得到了体现。

就以保险为例,不少基层销售人员的平均收入或许只有三千左右、根本无法生活,从劳动回报的角度(赚钱的多少,一定程度上就是为社会创造价值多少的回报)来说,就是他们提供的劳动社会不怎么需要,反而不如送外卖、开网约车赚得多——而这些服务却是市场需要的、也是有价值的。

而现实也是如此,一些之前职业收入低的群体改行送外卖或开滴滴、或者通过这类工作补贴收入。

低端人口红利正在消失,简单中间商赚差价的机会正在过去,这是产业升级的结果、也是实现绝大多数人富裕的必经之路,这当然是好事。(来源:米筐投资 作者:米筐老A)



                                 
                                           社会透视
                 



中年互联网人回到二三线城市并不完全等于溃败逃跑                 
【研究员】:wh
近年,互联网公司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布局在发生变化。互联网公司在布局上,总部在一线城市的,愿意将业务拆分到中部地区。例如,长沙有新浪、映客直播等公司的分公司。武汉也有小红书、快手、腾讯等大型互联网公司的分公司。另外,长沙的芒果TV和武汉的斗鱼,更是在本土成长起来的互联网公司。

                                 

1647935926639403.jpg

【博览财经特稿】近一年,互联网大厂们有多次裁员消息传出,在梳理人才组织架构中,“降本增效”成了主流趋势。近日,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和腾讯也被爆料预计将裁员10%-30%。与此同时,热门中概股在3月12日再次迎来暴跌。

有行业人分析,互联网行业高速增长时代已经过去。对于部分身处其中的大厂员工来说,过去牟足劲想要占据一席之地,现在面对着精力衰减、难以晋升的现实。尤其到了35岁+的年龄,虽然鲜有企业明文规定年龄限制,但跳槽求职难度明显加大,让他们意识到,互联网行业更像在吃青春饭。

人到中年,如果没能晋升到更高阶的管理层,有的人仍会在一线城市寻找机会,有的人则在理性思索后,选择回家置业。回到二三线城市,并不完全等于溃败逃跑。

近年,地方产业正在整合升级。比如在贵州贵阳,华为软件开发云项目落地此处,在安徽合肥,有人工智能企业科大讯飞、新能源企业阳光电源、半导体科技企业长鑫存储等。这些崛起在准一线和二三线城市的高新技术产业,或能为中年互联网人提供职业迁移的机会。

同时,囿于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的高人力成本,互联网大厂更愿意将部分业务拆分到二三线城市。以字节跳动为例,除在北京建立总部,在重庆、成都、武汉、长沙等新一线城市,均设立有分公司。

智联招聘发布的《2022年春招市场行情周报》显示,高线城市人才粘性更强,但与2019年春招市场人才流动情况相比,新一线城市正在替代一线,成为低线城市人才流出的首选地。报告分析,造成这一现场的原因在于,近几年,新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在人才落户、薪资待遇、配套保障等方面正加大投入。

回家置业,能让中年互联网人迎来事业第二春吗?

中年互联网人,家乡再就业

一线城市人才供应充足,互联网行业业务迭代快,卡在公司人才组织中间的中年人,进退两难。

周黎去年刚过完30岁生日,就在教培行业下岗了。没做好失业准备的他,匆忙入职了一家北京互联网效果广告公司。试用期三个月,周黎感觉工作有点吃力,很多专业知识需要重新学习,而且同级别的同事大多是95后,自己在体力和网感上也没有竞争力。不过,在转正述职演讲上,凭借多年教培老师练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气场,他顺利通过。

述职两周后,一位主管找到他,表示希望他跟随自己去成都设立分公司。一来,周黎多年职场经验可以迁移到其他岗位,二来也看中他是成都人,对当地的环境熟悉。“如果回成都,可以直接让我负责小组业务。”周黎对深燃说,这一点是最打动他的。

周黎梳理了自己在北京的6年职场路,研究生毕业后,他从地产行业跳到教培,现在再次转换赛道,已经比同年龄人落后很多,继续待在北京要有突破太难。第二天,他就回复主管,愿意回成都。

现在,周黎在成都独立负责两个独家广告代理商,能直接和平台方对接。“如果在北京总部,至少需要入职一年且表现优异,才能轮到自己操盘这两家平台的业务线。”

1647935941324145.jpg

从职场跃迁的角度来说,一些处于职业瓶颈期的中年人,与其在一线城市做“螺丝钉”,不如回家乡独当一面。

在重庆工作的猎头邓刚举例,重庆有一家发展得非常快的MCN公司,老板是重庆人,有80%的中层员工来自沿海城市,其他基层岗员工,则在当地招募。他说,用“一线城市的管理人才搭建公司架构,再在当地招募一线业务员工”的模式,在重庆是一个新趋势。

从他的经验来看,在北上广工作过的技术部工程师,如果综合能力不错,即便是基层管理者,回到重庆,至少可以升级为管理一个部门。“这类升职的求职者,甚至在一线城市的薪酬基础上,还可以涨薪30%”,他说。

在二线城市某人工智能企业工作的数据分析师刘彰,在小红书和知乎开通了个人账号,日常会发布一些当地的就业信息,给一些待在一线、想回二线城市工作的职场人介绍工作。经他介绍成功的有三五人,会在一线城市的薪资基础上普遍降薪30%,但能力突出的,能实现职位上升,也有人能加薪。

他表示,他现在的部门主管30岁,最开始在这家公司工作,中途到北京工作三年,又回到公司。这期间,他从一个产品经理升级到产品总监,利用去北京的三年时间为履历镀金,实现了跃迁。

对于普通员工来说,没有碰上高跳机会,回到二三线城市,内部转岗也是性价比较高的选择。一位字节跳动的员工表示,公司内部有一个员工薪资排名,“如果你在一线城市的工资排到公司前30%,调到分公司也会按照当地企业员工排名前30%的薪资水平来算”。

刘彰所在的部门,有二十来人。他发现,部门从一线城市回来的员工占50%,包括产品经理、产品运营、数据分析师等岗位。据他了解,从一线城市转岗回来,薪资大约降30%,而通过社招求职,薪资可能只是在一线城市薪资的一半,前者要更划得来。这也是一些人,愿意从一线城市调回来的原因。

薪资腰斩、岗位难匹配,回家路也不好走

有得有失,要想享受回家的安稳,这些中年互联网人,也得舍弃一些东西。

第一个要面对的就是降薪。因为城市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邓刚提到,相较一线城市,中年互联网人回到新一线、二线城市,普遍会下降30%的薪水,甚至有些人会面临薪资腰斩。

这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刘彰表示,同样的岗位,在北京上海能给到三四万月薪,他所在的省会城市,求职者过往经历和应聘的岗位匹配度高,且能力突出,能给到的月薪是两万多。

不过考虑到一线城市生活成本更高,这个变化不少人能接受。但更多人面临的情况是,找不到合适的岗位,“可能薪资就只有一万多”,刘彰表示,这让很多从一线城市回来的互联网人接受不了。他的一位同乡,30多岁,曾在教培行业做运营,向他咨询过当地的工资,在得知回来只能拿一万多月薪时,对方依然选择留在北京。

1647935954371281.jpg

回家就业的第二道坎,则需要调整对职业匹配度的预期。

31岁的周放原本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媒介策划,疫情爆发后决定回老家长沙。她面试过一家广告公司的新媒体策划岗位,和面试官聊了足足两个小时。为了展示自己的竞争优势,她特地分享了在北京利用抖音做过的车展项目,涉及到VR全景看车和创意短视频。

面试结束,面试官直接告诉她,公司不需要她在北京工作用过的传播理念和创意,目前公司品牌传播,只需要做公众号。“没想到,这家公司理解的新媒体营销,还停留在公众号时期。”她对所面试的公司有点失望。

“工作内容又回到刚毕业时做的事”她说,这让她觉得,在北京的四年职场经历,像被时光偷走了。最后,她放弃了这家广告公司的offer,去了一家做海外业务的效果广告公司。这是因为“效果广告更依靠系统和技术,城市之间理念的差距不大”,她表示。

回家乡找寻机会,并不意味着是“降维打击”。由于地方企业还在发展中,有的地方处于产业结构性不平衡状态,影响着求职者的状态。

邓刚以重庆的情况举例,一些当地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甚至都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只得改行。如果基础性产业没有搭建好,挖来高薪人才,也不好消化。同时,当地也还没有能力去容纳更多的基础岗。

地方企业限于岗位的数量,本地只有几家大型互联网公司可以选择,当它们没有释放岗位时,一线城市回来的互联网人,就不得不面临转行的情况。

不同城市的公司发展阶段不同,求职者也只能选择接受。刘彰表示,他与多位从上海、杭州回来的中年互联网人交流,他们在求职中常面临的问题是,一线城市岗位更细化,在二三线城市的互联网公司,要兼顾的职能更多。以他所在的公司为例,运营岗位需要同时操盘用户、内容、社群、新媒体等多个工种,“如果综合能力不突出,回家适应起来也并不容易”,他说。

哪类人更适合回家?

近年,互联网公司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布局在发生变化。互联网公司在布局上,总部在一线城市的,愿意将业务拆分到中部地区。例如,长沙有新浪、映客直播等公司的分公司。武汉也有小红书、快手、腾讯等大型互联网公司的分公司。另外,长沙的芒果TV和武汉的斗鱼,更是在本土成长起来的互联网公司。

在高新技术企业的布局上,根据《第一财经》数据,南京、武汉、成都等新一线城市,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已经达6000多家。除此之外,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较多的城市还有青岛、重庆、长沙、合肥、宁波。

当地也在用薪资吸引人才。据智联招聘《2022年春招市场行情周报(第四期)》报告显示,宁波的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人才需求量大,招聘需求不饱和,企业在通过高薪吸引人才。此外,重庆、太原、兰州、武汉和郑州等中西部城市的薪酬,增幅也相对较大。

邓刚表示,传统企业想升级产业互联网,在公司战略转型期间,需要配备一些数字化人才。“工资甚至可以做到比在一线城市高30%”,他说。

不过回到二三线,中年职场人需要面对的环境也依旧复杂。

1647935968305132.jpg

一个是,也难摆脱企业更偏爱用年轻人的现象。刘彰说,以他所在的公司为例,公司每年校招的名额有几百个,算法岗招聘的硕士应届生,单薪资待遇就能达到2万+的月薪,对标北京、上海互联网大厂的福利待遇。而公司社招开出的薪资,对标的则是本地人才市场,工龄在3-5年,才能达到2万以上。

也就是说,中年互联网人回到家乡会和优秀应届毕业生的薪资相当。刘彰还补充,他所在的公司,“在人才组织战略上,会更加倾向于校招。”

另外,想要获得和一线城市同级别的薪资待遇,对求职者的综合能力要求更高。在产业升级中,地方企业释放的岗位,更加青睐能够为给企业带来变革的人。邓刚介绍,他们公司网络部的总监,在深圳工作两年后被挖掘回重庆负责一个部门。公司对他的要求是,重新梳理业务,建立网络渠道,给企业带来技术性变革。“简单来说,对于人才的要求,是需要他利用自身的才能,马上为公司变现”,他说。

落到求职者的能力要求,刘彰表示,北上广很多互联网公司的业务更加偏向C端,讲究创意和想法,回到二三线城市,进入高新技术企业,这类人才不占太大优势。据他观察,一些企业专注B端业务,中年互联网人进入这些企业,更考察其作为管理者的资源整合能力。

不过,一位目前在为创业公司做招聘咨询的猎头表示,从他近十年的招聘经验来看,能做到业务精通且具备整合资源能力的人,在北上广也能应对职场中年危机。今年春招,有多位大厂部门总监向他咨询,他发现,即便是已经成为初级管理者,他们中一些人仍不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回来上班的人对公司965的工作节奏都比较满意。”刘彰说,但这不意味着,想要回来就能找到满意的工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销售微信,其他勿扰

通达信专业版破解版|通达信专业版破解版Level2破解mpv ( 晋ICP备19002725号 )

晋ICP备19002725号

GMT+8, 2024-11-24 03:12 , Processed in 0.10627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X3.4

© 2021-203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